常进锋

邓慧君

汪永臻

王欢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青年和城市互为贡献者和受益者。坚持发展为了青年、发展依靠青年,激发青年与城市之间的双向促进,才能最大程度发挥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内在优势和持久潜能。今天的兰州,正以营造安身、安心、安居、安全、宜创、宜业、宜学、宜游的青年发展生态系统为目标,全面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空间、向创新要动力。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共同成长,打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兰州青春样板”,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兰州“青年说”。

多渠道倾听青年之声 增强城市主人翁意识

——访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校聘副教授常进锋

“兰州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过程中,应尽快编制实施具有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的城市青年发展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多渠道倾听青年之声,注重评估公共政策对青年的影响,了解青年现实利益诉求。”近日,常进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青年群体作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能生产出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常进锋认为,青年也要自觉增强城市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勇于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身的需求,真正成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行动主体。

“就业是青年群体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应该将青年就业摆到城市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提供给青年发挥才能、职业发展以及实现梦想的宏大舞台和广阔空间,融入城市发展体系,与城市发展建立深度链接,青年方能更具归属感,真正扎根城市。”常进锋建议,兰州市应通过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社保、产业等政策的协同性,将青年就业指标纳入政策制定的考量范围,确保各项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青年就业容量的增长和就业质量的提升。还可以完善青年创业支持政策体系,通过完善就业创业服务管理系统,提供创业培训指导、贷款融资、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鼓励和支持青年高质量创业带动就业。

“针对青年政策要与城市自然环境、资源要素禀赋、公共服务基础、城市发展特色、政府治理水平等方面的优势相衔接,加强在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前瞻性谋划和基础配套。”常进锋表示,同时,在进行城市文化空间构建过程中,兰州也要注重留存城市文化空间的历史文脉,增强城市特色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打造适合于青年的时尚街区、文化走廊、文化创意园等文化空间设施,为青年提供共享文化空间,鼓励青年参与到城市文化创新与发展中,保障青年平等享有城市公共文化权利,彰显城市特色与软实力。

此外,常进锋也坦言,事实上城市中还有大量从农业农村转移出的新生代青年农民工,他们多从事保安员、服务员、保洁员、快递员、家政服务员、建筑工人、流动商贩等工作。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他们面临更多社会融入困境,更易遭遇边缘化风险。因此,也要倾听其声音和需求,针对其城市融入、发展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青年政策和公共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解决青年“成长的烦恼”

——访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邓慧君

“青年是社会的生力军,是社会充满朝气活力的主要力量。不过,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面临的问题。那么,当代青年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一直以来,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邓慧君非常关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情况,她也常常思考当代青年自身的发展现状。

“城市发展需要青年,青年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因此,让城市富有生机活力,让青年在城市找到发展的路径和平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邓慧君说,兰州作为青年型城市的试点城市,在青年型城市建设中,关键任务是关注在城市就业生存创业的青年群体,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相当于解决了城市的发展问题。

邓慧君建议,对兰州而言,各类经济实体和各类单位组织要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并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青年工作。针对青年不同层次的需求和新的特点,切实帮助青年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帮助青年成长成才,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共青团组织,吸引青年,引导青年。比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协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青年进行社会知识教育,培养参与社会的能力,为青年搭建交流成长的平台等。

“要围绕青年就业出实招,做实功,广拓资源,广搭舞台,千方百计为青年与各类经济实体和单位组织牵线搭桥,真正让创新创造的活力涌现。”邓慧君展开举例说,比如,应当建立金融帮扶制度,为创业青年提供信用贷款,或政府担保贷款等金融保障;推出一些帮扶项目,将项目进行细致分解,适当提供一些公益性的服务项目,如农村饮用水检查项目,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评估项目等,供他们选择。

邓慧君还表示,要推进青年型发展城市的建设还要切实解决青年的后顾之忧。如,帮助解决青年住房问题,建立青年之家公寓项目,为青年提供过渡性的住宿租赁服务;关心青年婚恋,以青年工作的居住区社区为依托,鼓励社区开展青年婚恋服务;搭建交友平台,组织年节休假的社交活动,为青年婚恋提供安全可靠范围较广的交往平台等等。

“总之,青年的发展需要政府发力,需要各类经济实体和组织以及社会共同协作。”邓慧君总结说,政府要用爱心撑起担当职责,各类经济实体和组织用爱心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共同为青年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为青年型城市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好“乡情牌” 吸引优秀青年乡贤返乡创业

——访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兰州城市学院教授汪永臻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兰州应该打好‘乡情牌’,增强青年对城市文化的认同;用足用好‘兰州缘’,广泛动员兰州青年乡贤和兰州血缘、业缘青年来兰发展,扎根兰州。同时,要深入挖掘本土返乡创业方面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支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畅通人才回流渠道,带动人才回归、项目回投、资金回流,积极引才引智、引技引资,引导激励各类人才返乡入乡。”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兰州城市学院教授汪永臻在接受采访时说。

汪永臻建议,兰州应该着力推动区域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利用好乡贤返乡创业等有利政策,吸引优秀乡贤返乡创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加快高端科技、优秀青年人才向兰州集聚,牢固城市因青年而兴的理念,利用平台企业与高校、科学院之间的协作,促进青年人才就业创业,聚力平台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政府还需出台优化青年乡贤回归投资的相关政策,在土地、税收、教育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加快改善各县(市、区)基础设施,特别是加快推进文化、体育、商业综合体、人才公寓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真正做好“筑巢引凤、留人留心”工作,让更多青年乡贤能够积极返兰投资,共建美丽兰州。

谈及青年与城市未来发展的关系。汪永臻认为,青年是最有活力的群体,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生力军,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青年的发展必将推动城市的发展。他建议,兰州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过程中要系统谋划产业体系,加快城市的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推动产业。要优化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加快发展青年适配产业,形成青年元素强、有利于青年聚集的城市功能区和产业区,推动产业规模增长,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

除此之外,汪永臻还建议,兰州市要加大政府政策支持,优化办事流程,开展便商便利行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营造青年创新创业氛围,加大对来兰创业青年的财政经费投入,建立青年创业就业基金,并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成立更多的青年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青年创业投入局部初始资金,支持有志青年在兰创业起步。

努力提升城市“温度” 激励青年敢为善为有为

——访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王欢

作为一名关注青年型发展城市建设的学者,同为青年人的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王欢对于这个话题有着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青年兴,则城市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城市文明传承赓续的中坚力量。”王欢认为,青年友好城市的建设事关城市的未来前景,事关代际的接续发展、事关社会的行稳致远。

“当青年怀揣梦想走进一座城,既期待自身价值的彰显,也会在工作之余期待生活体验。因此,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青年感知城市温度的基础。”王欢进一步说,在兰州,住房保障政策普惠性延展,不仅是编制内人才引进的福利,也是汇集企业引进人才的福音。未来需进一步延展普惠性政策,不断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就业资源,住房资源,建立健全生育、养育、教育、养老、住房等“一揽子”民生政策和服务体系,聚焦青年的“急难愁盼”,优先发展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让青年有底气、有动力、有韧性,让青年友好城市触手可及。

“青年是朝气蓬勃的初升旭日,跳跃在时代潮流的前沿阵地,因此也是创新动力的源头活水。城市的活力与青年的活力相得益彰,城市魅力与文化底蕴的交融会迸发城市独特的文化传播。”王欢建议,兰州市需要进一步为青年积极搭建展示风采、促进交流的平台,优化“营青”环境,在城市的主题色彩、城市名片推介、城市标志设计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青春气息;聚焦青年关注的高频、热点内容及形式,推广系列性可持续的青年专属服务计划,让青年在社会有更高的存在感与参与感;畅通青年能言、善言、有言渠道,尊重支持青年以青春之姿,展现青春之为。

“可以说,城市的发展潜力与青年的前途命运紧密相关。兰州市将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作为全面推进强省会行动的重要载体,既展示了我们当前的‘基础与实力’,也体现了我们对于未来的‘规划与部署’。”王欢对于兰州建设青年型发展城市信心满满。她表示,构建青年友好建设的共同体,需要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需要政府躬身服务青年,需要社会包容与开放,更需要青年担当作为。下一步,要探索更适宜青年生命全周期、发展全周期的政策,特别关注社会组织、民营企业、自由职业等领域青年的政策知晓与体验,建立完善的容错纠错机制,关心爱护青年的创新创造,让青年奋发有为,不负韶华,在努力中收获幸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超 南永涛 文/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