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中,韦小宝在全剧结尾时一共有了三个孩子,分别是长子韦虎头,次子韦铜锤和小女儿韦双双,其母亲分别是阿珂、苏荃和建宁公主。 在书中,这三个孩子自然是韦小宝的不假,但是如果细细一算三个孩子的出生日期和其母亲与韦小宝交往的过程,你会发现,这三个孩子的生父好像未必就是韦爵爷本人,而韦小宝这个沾花惹草了半生的小痞子,似乎真的成了接盘侠。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还要先从韦小宝与阿珂、苏荃的相识过程开始说起。

韦小宝与阿珂和苏荃的相识 韦虎头是韦小宝的长子,母亲是韦小宝最中意的俏老婆阿珂。阿珂的美貌、俏丽显然是韦小宝七个老婆中最吸引人的,这一点在书中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书中形容其它六个老婆,虽然也都用了很多赞美之词,但好歹还都形容出其相貌了,而只有阿珂,书中对她的形容是: “韦小宝一见这少女,不过十六七岁,胸口像被一个无形的铁锤重重击了一记,霎时之间唇燥舌干。心道,我死了,我死了,这个美女倘若给我做老婆,小皇帝跟我换位也不干。”

从这里就不难看出,一个美到无法形容,只能用激动程度来表达的女子,其美貌程度自然是稳稳的在其它六人之上了。就是这么一个貌若天仙的俏老婆,在韦小宝苦追了好几年以后终于到手了,还给他生了个长子韦虎头。 这看上去仿佛犹如屌丝逆袭白富美一样让人看着痛快,但仔细想来,似乎也没那么简单。 因为阿珂在看清了郑克爽的真面目,对其彻底死心之前一直是没给过韦小宝什么好脸色的,更不用说喜欢韦小宝了。而她与韦小宝有那种关系也仅仅只是丽春院大床上的那一夜而已。 反观阿珂曾经的情郎郑克爽,从一开始与阿珂认识,两人就是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在阿珂从云南回到中原后,二人更是直接住到了一块儿,直至去了台湾,郑克爽才发现阿珂有了身孕。

这段时间是相当漫长的,而且在丽春院大床那一夜之前,阿珂就已经与郑克爽确定了男女关系。虽然金庸没在书中提及二人在那之前到了哪种程度,但是孤男寡女在一块那么久,又是两情相悦的,怀上孩子的几率怎么也要比韦小宝在丽春院大床那一夜要高得多吧? 因此,韦虎头与其说是韦小宝给郑克爽带的一定绿帽,不如说是郑克爽的亲儿子概率更大一些。 再说同样是在那一晚被韦小宝一箭命中的还不止阿珂一个,还有当时的神龙教教主夫人苏荃。

苏荃,不但美艳无双,而且还有着一身的上乘武功。按身份来讲,本来是韦小宝的老板娘,最后却被他拐到手,成了他的大老婆。这还不算,她居然还在洪教主在世时就怀上了韦小宝的孩子,让老洪眼睁睁地当了把绿壳龟。 这看似与老板娘偷腥成功的一笔,如果仔细想来,似乎也是有些不对劲。因为苏荃在做教主夫人时身边是养着一大群美貌少年的,连韦小宝第一次上岛时见到她都能看出夫人喜欢小白脸。而苏荃本身又是一副媚态,最擅长勾魂摄魄,这种女人,在那么多年轻小帅哥眼里是最要命的了,试问,哪个心里会没有韦小宝的那点心思? 再从时间上看,苏荃在嫁给韦小宝之前与韦小宝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相比之下,更多时候是待在神龙岛上,与岛上养着的那群年轻小帅哥们在一块。最主要的是,在鹿鼎记的原著里,韦小宝既不高又不帅,长得还贼眉鼠眼的有些猥琐,跟小白脸仨字根本不搭边儿。

所以说,苏荃除了韦小宝以外,是有很多机会与其它小白脸们发生关系的,而与韦小宝却只有丽春院大床那么一晚。一夜之间,让阿珂、苏荃双双怀孕,而此后的多年时间里却只让建宁生下了一个女儿,其余几个老婆均是没什么动静,这也太过蹊跷了吧? 从时间上推断 除了与阿珂、苏荃二人的相识过程中有很多蹊跷外,从时间上推断,二人所生的儿子也有很多质疑。

因为韦小宝与建宁是最早认识的,甚至是最早发生关系的,后来在平西亲王府中韦小宝更是直接代替了吴应熊,成了建宁公主屋内的真正老公。 从那时候开始算,再加上韦小宝在云南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以及返回中原来到扬州,可以说距离丽春院大床那一晚起码要早上两个多月,即便阿珂与苏荃的儿子是早产,也不可能两个都早产近三个月,排在建宁前面啊。 所以说,这两个孩子的来历真的很让人质疑。 当然,这些只能说是疑点,并不代表韦虎头、韦铜锤铁定是小宝脑袋上的两个绿盖儿,因为按照书中描述,两个孩子也可能确实是韦小宝所生。 毕竟,苏荃在“丽春院大床那一夜”之前,一直是待在神龙教教主洪安通身边的,神龙教规矩甚多,而且对待属下看管的极其严格,不要说与教主夫人私通,就是属下男女间的交往都是被严格限制的,想必那些小白脸就算人人心里都惦记这位教主夫人,也都是有贼心没贼胆罢,只有韦小宝,色胆包天的一夜之间睡了七个,还叫人直接连人带床一起抬回了府。 所以说,从这一方面讲,苏荃肚子里的孩子真的很有可能是韦小宝的。

再说阿珂,按照古代女子的思想,虽然已经私定了终身,但非到万不得已,一般是不会失身于未婚夫的。书中也并未说过她与郑克爽到底发展到了哪一步。 而且阿珂之所以在嫁给韦小宝以后对他一改以前的态度,一方面是被其感动不假,但另一方面,应该也是因为怀上了韦小宝的儿子,出于古代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罢了。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这就是金庸留下的一个自己也填不了的坑罢了。 关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