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广西宾阳县中华镇的“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外,张清秀和孩子们在交流。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南宁5月12日电(记者张卓文、陈露缘)康乃馨盛放的季节里,51岁的张清秀一早便被孩子们的母亲节祝福所感动。“张妈妈!我爱你!祝你母亲节快乐!”简单真挚的文字承载着孩子们的无限爱意。尽管孩子们年龄各异,但他们都曾是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的留守儿童。

  “这个今年已经读高中了,这个前几天还来看望我了……”她自豪地细数着每一位曾经帮扶过的孩子,默默关注着他们的点滴成长。

  今年是张清秀义务成为“代理妈妈”的第12个年头。2000年,她从广东务工回家过年时,发现儿子看她的眼神陌生又紧张。那一瞬间,张清秀心里很难过。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孤独感越来越严重,2010年她决定留在家乡,让孩子有一个温暖的家。

img src="http://p9.img.360kuai.com/t015ca76826cae295d8.jpg">
  3月5日,在广西宾阳县中华镇的“留守儿童之家”,张清秀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看着村子里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她萌生出组建一支“代理妈妈”志愿服务队的想法。“最初我们只有五个人,在村里的活动室组建了留守儿童之家,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和玩耍的乐园。”回忆起服务队最初的样子时,张清秀说。

  在孩子们心中,张清秀是一个温暖又严厉的“妈妈”。温暖的是,她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做蛋糕、玩游戏。“在许多孤独的时光里,感受到了‘妈妈’的温度。”一个孩子说。严厉的是,对一些孩子们表现出的苗头性问题,她会立马指出,引导改正。

  “被我撞见在一些危险的池塘边玩水,他们只要看见我,我都不用说话,他们就会立马离开。”张清秀说,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威严形象,为她正确引导孩子们提供了帮助。这份威严是建立在“平等聆听”孩子们心声之上,她不仅时时刻刻这样要求自己,也经常跟团队里的“妈妈”们交流心得。

  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代理妈妈”与身边的留守儿童建立起“一对一”“一对多”或集体形式的结对帮扶机制,成为孩子们的“监护代理人”。没有硬性的拜访次数,“代理妈妈”随时都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近况和心理需求,轻轻抚摸额头或是给他们一个拥抱;留守儿童们也会倾诉自己的心事烦恼。

mg src="http://p9.img.360kuai.com/t01808a9097d1d2fe5c.jpg">
  3月5日,在广西宾阳县中华镇的“留守儿童之家”,张清秀整理孩子们的读物。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妇联等单位的指导和帮助下,宾阳县先后建立起34支“代理妈妈”队伍,800多位“妈妈”加入了志愿队伍,结对帮扶了1500多名留守儿童。队伍壮大的同时,“代理妈妈”们也定期组织培训,与社工团队交流经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助力。

  现在,村里碰到棘手的教育问题,第一时间都是想到找“代理妈妈”。这让张清秀很欣慰,她说:“孩子和老人,愿意听我们的建议,就是我最开心的。”

  在宾阳县中华镇育才小学,这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代理妈妈们经常进校园带孩子们做活动,让孩子们心里有了多一份的依靠,他们也知道遇到问题可以找他们的这些‘代理妈妈’们。”校长李乃伟说,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关注,才能让留守儿童的成长更有保障。

  “我们最愿意看到的,就是孩子们健康、快乐长大。”这是张清秀母亲节的愿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