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作为中华民族(华夏民族)的图腾,因为一直没找到实物,所以普遍被人认为是虚构的生物,只存在于传说中。不过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有一个叫刘累的落魄户曾养过2条龙(一公一母),母龙还被做成美食送给夏朝的国君姒孔甲给吃了。

那么问题来了,刘累养的那2条“龙”,是不是传说中的龙呢?要回答这个问,单靠史料很难给出答案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出土的文物来进行一番探究。1987年,河南濮阳县西水坡出土了龙图案——蚌龙。它由蚌壳砌成,长1.78米,高0.67米。 这幅蚌龙图案,是全国考古发现龙图案中年代最早的。据科学测定在距今6460±135年前,故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蚌龙尾巴粗大,四肢有鹰形爪,头部双吻狭长。其形象与我们现实中鹅鳄鱼很像,与我们传说中龙的形象仅有一点相似。

也就是说,刘累养的那2条“龙”很有可能只是鳄鱼,而不是传说中的龙。如果还不能确认的话,我们可以再从文物中寻找证据。1978年至1987年,考古家在山西襄汾县发现了著名的陶寺遗址,出土了陶龙盘、鼍鼓、玉器、彩绘木器等文物。 陶寺遗址是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的一座古城遗址,正好处在舜帝时期和夏朝姒孔甲时代之间。其中陶龙盘上面的龙,形象是大嘴呈方形且修长,满口獠牙利爪,似鳄鱼的嘴巴。而鼍鼓的发现,也证明我国在古代也曾经生活着鳄鱼。

因为鼍鼓就是由鳄鱼皮制成,鼓腹内甚至还有几块鳄鱼的骨头。另外,甲骨文中的“龙”字,也是活脱脱的鳄鱼形象:有血盆大口的兽头,外加修长的身躯。还有,刘累养的“龙”,一天到晚几乎都得待在水里面,这也符合鳄鱼的生活习性。 所以,刘累养的那2条“龙”,基本可以确定是鳄鱼,而不是我们传说中的龙。毕竟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这样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么复杂的形象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当然了,刘累养的那2条“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它就是著名的扬子鳄。扬子鳄的形象跟前文提到的“蚌龙”形象简直一模一样。(喜欢的话多多关注,多多点赞,多多收藏,转发和评论,谢谢!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欢迎品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