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IPO日报 精彩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这家“成电系”企业——成都成电光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成电光信”),此前向北交所提交了IPO申请,如今已经收到了北交所第二轮问询。成电光信成立于2011年,主要关注航电网络,主营总线网络系统和特种显示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在军工航空光纤通信领域颇有建树。本次IPO,成电光信计划募资约1.5亿元,主要用于FC网络总线及LED球幕产业化项目、总部大楼及研发中心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据不完全统计,若上市成功,成电系上市企业将达15家。

来源:官网

与成电密不可分
事实上,“成电系”指的是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相关的企业。
成电光信的官网中写到,其是电子科技大学旗下高科技公司,坐落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区科技园内。成电光信依托电子科大光纤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电子科大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成电光信在人员、技术和业务等方面上都和成都电科科技大学密不可分。
邱昆、王继岷、胡钢同时在电子科技大学和成电光信任职。其中,成电光信的董事长邱昆现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光通信领域研究,公司的技术总监王继岷1997年至今在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担任工程师。
对于在电子科技大学、成电光信任职的情况,电子科技大学人力资源部出具证明,证明兼职创业行为在该校进行了备案审批,符合该校教授校外兼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除此之外,八名核心技术人员中,四位有电子科技大学的教育背景。同时,公司10名股东中至少一半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据招股书,电子科技大学曾间接持有成电光信5%以上股份。
不过据最新股权结构来看,电子科技大学已经不再持有成电光信股份。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电子科技大学和成电光信还有业务往来。
2020年底,成电光信将20.65万元的应收帐款计提为坏账准备。2021年底,坏账准备仍为20.65万元。
IPO记者向公司询问其与电子科技大学的业务具体为何,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员工数量成迷
据官网,成电光信拥有员工170人,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超50%。
而据招股书,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150名员工,其中,71名为研发人员。
官网和招股书之间关于员工数量披露存在差异。
对此,IPO记者向公司询问,但截至发稿,也未收到回复。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成电光信的71名研发人员中,近70%是近几年才增加的。据对北交所的第一轮问询函回复,成电光信2023年3月底较2020年初,新增了49名研发技术人员。其中,14名是通过校园招聘的手段招入。35名是通过社会招聘的手段招入。
对于研发人员的质量和资质,成电光信在问询函的回复中并未详细列出,而是简单说明。
在研发费用的开支上,技术服务费累计189.20万元,主要流向了“熟人”展鹏数码。
展鹏数码是一家位于成都电脑城的个体经营户,主要从事计算机电子有关产品的商贸以及相关技术集成工作。成电光信主要向展鹏数码采购了液晶屏、电源及光模块、硬盘等零星商品。同时,成电光信还向展鹏数码采购技术服务等内容。
成电光信和展鹏数码是“邻居”的关系。
2014年以前,展鹏数码与成电光信实际控制人解军、付美控制的金鹰科技均在成都电脑城经营,因此展鹏数码经营者张益蓉与成电光信实际控制人解军、付美以及其他员工付丽等熟识。2014年,张益蓉通过增资方式入股公司,现持有公司6930股。
值得注意的是,成电光信主要向展鹏数码采购的技术服务内容,似乎超过其工作能力范围。展鹏数码在接受委托之后,将部分技术服务内容转委托给了具有相关经验的第三方具体实施。2021年-2022年,成电光信和展鹏数码技术服务的合同金额总计为136万元。
不仅如此,成电光信和展鹏数码还存在劳务外包等交易。

客户集中度高
成电光信自2017年以来开始重点布局特种显示领域。公司特种显示产品的收入占比不断提升,目前为主要收入构成之一。其将LED显示技术应用于军用模拟仿真训练领域,所以成电光信的主要主要客户均为军工单位。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客户为国内大型军工集团下属单位,最终用户为军方。
财务数据上,2020年-2022年(下称“报告期”),成电光信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0.41亿元、1.21亿元、1.69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80.60万元、2087.14万元、3362.16万元。2023年上半年,成电光信营业收入7651.46万元,净利润为1923.86万元。报告期内,业绩呈持续上涨的趋势,主要为产品“特种LED显示产品”的销量提升、 FC系统市场应用范围扩大以及前期跟进的相关装备列装放量影响。
但成电光信的客户集中度较高,报告期内对中航工业一家销售占比分别为就高达79.83%、78.25%、85.42%。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客户为中航工业、中国船舶、中国电科等国内大型军工集团下属单位。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营业收入占比为 96.93%、98.07%、97.08%和 95.36%,中航工业 A1 单位营业收入占比为57.27%、65.42%、57.86%和18.46%。
客户集中度过高且多为军工企业,存在着不少隐忧。首先是军工资质取得较为严格,公司能否持续获得合格的军工资质存在着不确定性。其次是由于军工企业的特性,其回款速度较慢。报告期内,公司未完成军审定价,以暂定价格入账的产品收入金额合计分别为 1329.33 万元、3578.27万元、9153.47万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2.80%、29.49%、54.10%。而这部分的收入或因最终确认价格而产生一定波动。
END

记者 杨雪婷

版式 佘诗婕

编辑 褚念颖

1

2

3

4

IPO日报

IPO日报是《国际金融报》旗下新媒体,对平台刊载内容享有著作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按下“分享”,给我一点动力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