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是中间性试验的简称,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通过中试实验,可以进一步验证乃至优化科学家的创新点子,一些项目通过中试环节后,产品量产就成为可能。

去年,成都提出打造西部中试中心。现在,这一愿景迎来“路线图”。5月17日,成都发布《成都市建设西部中试中心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建设中试平台”“提升中试服务”“完善中试生态”“塑造中试品牌”4个方面12项重点任务。按照规划,到2025年,成都将聚集100个重点中试平台,服务500个重大中试项目,推动500个创新产品上市,孵化100家科技创新企业,培育技术经理(经纪)人才4000名。到2030年,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西部中试中心。

建设中试平台

推动更多前沿技术和关键产品

实现“成都试、成都造”

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到“应用场”,离不开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支撑。为此,《实施方案》聚焦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重点产业领域,以建设中试平台和提升中试能力为关键,以“中试+”生态体系推进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

龙头企业具备丰富的资源和应用场景经验,是科技成果“落地生金”的关键领域。《实施方案》提出,聚焦建圈强链布局中试平台矩阵。聚焦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起中试平台矩阵,推动更多前沿技术和关键产品实现“成都试、成都造”。以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为突破,梳理发布中试图谱、需求清单、供给清单,推动科技企业、创新平台、高校院所等精准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构建中试平台成长培育机制,梯度建设一批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重点中试平台。

提升中试服务

探索“一站式”供给

构建创新孵化共同体

当前,中试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建成的不怎么用、需要用的建不起”的现实困局。如何打破这一困局,《实施方案》提出,提升中试服务水平,强化中试能力建设。

支持企业实施中试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流程型制造企业建设面向产品试制和批量生产的中试能力。鼓励企业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开展中试实验设备和流程数字化改造,运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等技术推进企业中试资源网络化连接、平台化汇聚,运用高精度测量仪器、高端试验设备、高端仿真软件等提升中试质量,探索推广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本质安全可靠的中试新模式。

拓展中试平台综合服务功能。探索中试服务“一站式”供给,构建中试、创业、运营复合功能的创新综合服务体系。鼓励中试平台与众创空间、加速器等载体构建创新孵化共同体。

完善中试生态

支持组建50亿元中试基金

壮大中试人才队伍

围绕中试+生态营造,《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汇聚产业基金、中试人才、中试政策等创新资源要素,精准配置“中试”亟须的资金需求、人才需要、政策保障,构建完整中试生态。

引导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金等参与中试平台建设,创新财政资金“投补联动”方式。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构建西部中试中心“1+N”基金体系,组建成都天使投资母子基金群,支持成都高新区、青白江区等地组建50亿元规模的中试基金,鼓励“投新、投早、投小、投硬”。

中试平台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提供“智力支撑”。《实施方案》提出强化内培外引壮大中试人才队伍。完善中试政策体系,优化中试平台及中试产线项目建设审批流程,在规划选址、项目用地、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支持中试平台早落地、快建设、早达效。

塑造中试品牌

建设西部中试示范基地

组建西部中试产业联盟

《实施方案》提出,全力打造带动西部、服务全国的西部中试中心。聚焦辐射带动引领,打造西部中试品牌。

打造西部中试服务平台。着眼“立足成都、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定位,搭建“科创通+科创岛”西部中试服务平台,集成中试产业生态资源,打造西部中试服务平台高地。

建设西部中试示范基地。探索“技术攻关—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企业孵化—园区运营—产业集群”一体化贯通规划建设运营,布局建设中试基地,形成示范突破。

组建西部中试产业联盟。广域整合中试产业资源组建中试服务联盟,重点产业链统筹产业链上下游中试平台,持续提升中试产业生态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构建研发在西部,中试在成都,产业成果共享的协作格局。(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泰山 制图 江蕊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