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张北京石油大学的学生证,因帅气在网络上走红。

学生证上的他相貌英俊,帅气逼人。有人说他像电影明星,甚至有人称此人比好多电影明星还帅!一时间,网友们议论纷纷。直到有人把他的经历放出来,大家纷纷惊掉了下巴。

这位帅哥竟然是王德民院士,不仅如此,就连周总理都曾经夸赞过他,天上还有一颗用他命名的星星。

这位王德民院士到底是什么来头?

曲折的上学路

上世纪30年代,王德民出生在河北唐山的“中西合璧”家庭,父亲是医院院长,母亲是来自瑞士的大学老师,家境优渥。后来又举家搬迁到了北京。

可出生没几个月,日本侵略者就发动了“七七事变”,也因此,王德民的童年过得颠沛流离。长大后虽然安稳了些,但“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康”的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

因为这个理念,王德民对于学习十分刻苦,中文不好就把汉字的形状全都背下来,考试的时候一个一个描画下来,就这样完成了小学学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德民进入北京汇文中学上初中,可由于西方人的长相,他总感觉融入不到同学们中,这也让他备受困扰。

好在王德民品学兼优,高二那年成功进入以新中国兵器制造之父命名的“吴运铎班”,听到了一场足以改变他一生的演讲。

吴运铎来到他们的班级演讲,演讲的题目是《把一切献给党》,这场演讲给高中生王德民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晚年的王泽民回忆道:“吴运铎讲了整整7个小时,我和同学们都泪流满面。”

从此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到国家最艰苦的地方!”

1955年王德民高考,他考出了近乎满分的成绩,满怀着希望报了清华北大的专业。可在那个年代,金发碧眼的他是不受欢迎的,同学们的录取通知书都到家了,他的连影都没。

每次邮递员来到胡同口,他都要冲上去问问:“有没有我的录取通知书啊?”然而结果都是没有。

就在他差点绝望的时候,排在志愿第五的北京石油大学录取了他,还把他调剂到了采油专业,没办法,王德民只好硬着头皮上。

面对错失清北的经历,王德民也只能感慨地说:“是石油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的石油。”

王德民认为,石油也是国家薄弱的地方,正好能为国家做贡献。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发现他对石油十分感兴趣,于是便一头扎进了石油知识的书籍中。

此时北京石油大学不会想到,真给石油事业调剂出了一个天才。这个调剂不仅改变了王德民的志愿,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

发明松辽法

进入大学之后,王德民依然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他的功课门门都是前五名,而且还加入了校园田径队,被评为校园模范生。

放在现在,王德民一定是学校的风云人物,然而在那个年代,他却不太受欢迎。一是因为他“洋人”一样的外貌,另一方面就是他性格太耿直了。

在石油学院上了三年大学以后,王德民与其他同学们参加了川中石油会战。面对川中的3口大油井,所有人都摩拳擦掌打算再打出几口大的来。

尽管人们满怀希望,可一连打了70口油井,只有9口采到了油。看着大家疑惑不解的样子,王德民忍不住对他们说:“这是裂缝油田,基本上很少产油的。”

此话一出,大家都非常失望,又找人来检查了几次,果然如王德民所说。事后,老师和领导都批评他太耿直,他有些不解:明明是对的,为什么要批评我呢?

此事过后,王德民更是努力学习石油知识,他说:“我切身体会到搞石油太难了,不过再难也要继续干,继续学。”

1960年,王德民从石油大学毕业。正赶上中国的石油工业大转折,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被发现了!消息传来,石油大学的学生们敲锣打鼓,唱了一整夜的歌。

王德民也果断放弃留校当老师的机会,毅然决然跑到了大庆油田去推进我国石油业的发展。他认为:“学石油的不去油田,那还怎么报效祖国?”

刚刚来到大庆的王德民生活很是艰苦,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他只能白天干活,晚上就睡在牛棚里。

当时油田没有先进的机器,全靠人力采油和打井。冬天太冷,把原油都冻住了,王德民跑到冰面上,用体温把原油融化,钻机才得以下井。

为了测量还有多久能打到石油,大庆每隔一个月就要给所有的井测压。那时候用的都是国际上流行的“赫诺法”,误差比较大。

细心的王德民发现了这个缺点,决心改进测压方法,提高采油效率。一旦有这个想法,他就立马投身进思绪的海洋里,挤出所有的休息时间进行研究。

1961年的除夕,大庆油田的食堂特意给大家发了饺子皮和饺子馅,想让大家改善一下伙食。

可王德民根本不会包饺子,为了节省时间,他把饺子皮和饺子馅随便包在一起,搞成了两个超大号“饺子”,足足煮了一个多小时才煮熟。

其实他是想要节省时间,早点回去工作,没想到花费的时间更久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王德民更是废寝忘食,连个人卫生都顾不上,头上都长虱子了。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了三个多月的研究,还真让王德民研究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测压方法。这是世界上第三套不稳定试井测压公式,却是中国第一套公式。

经过测试,这个方法的测压准确率要比“赫诺法”高出两倍,王德民将其命名为“松辽法”,时至今日,松辽法依然在被广泛使用。

在23岁就有了如此高度的成就,众人纷纷夸赞王德民年少有为。但他却因此遭到了别人的打击。

停不下来的“科研脑袋”

研究出“松辽法”后,“风光无限”的王德民遭到了非议。有人说他是为了成名才发明松辽法的,还有人说他功利心太重,不配搞科研。

很快王德民就受了影响,他被调到了副业队。油田算是摸不到了,他只好开始专职养鸡。

尽管养鸡和王德民所学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但他仍然秉持着认真负责的科研态度。他先是去买了十几本关于禽类养殖的书,从头开始学习养鸡。

一开始鸡长得特别快,可奇怪的是长着长着就死了。王德民百般疑惑,非得找到解决办法才罢休。

王德民在多次试验后终于发现,原来鸡容易死是因为缺乏了维生素k,他马上拌了一点在鸡饲料里,鸡果然茁壮成长。

也是因为王德民的“科研脑袋”,在其他人的鸡总是暴毙的时候,他的鸡却长得又快又好。他很快成为了全油田鸡蛋和鸡肉的供应商。

别有用心的人看见他养鸡也能如鱼得水,又把他放到了油田基层工作,还强调只准干活,不让科研。

然而油田上的其他同志们都鼓励王德民不要放弃,还帮他干完手上的活,让他挤出时间去研究。

有时间研究的王德民终于回到了熟悉的天地,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他又研究出了几种开采石油的方法,油田产量大大提高。

1963年,周总理宣布:“中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中国彻底摘下了‘贫油国’的帽子。”

外国听说中国有王德民这一号人才,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他却一一回绝了,他说:“我不会离开中国,只有这里能让我施展才能。”

1970年,周总理对王德民做出指派,让他回大庆继续研究,他又研究出了“限流压裂法”,大庆石油的产量在他的努力下增加了7亿吨。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王德民继续在石油邻域发光发热,斩获多项科研成果。他说:“如何开采更多石油,是我用一生研究的问题。”

1996年,王德民被授予院士的称号,是中国的第一批院士之一。20年后,为了纪念他为石油事业做出的贡献,国际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王德民星”

同年,王德民上大学时的学生证被网友曝光,网友们大呼帅气。面对网友们的夸赞,他不为所动,还说:“只有不正经的人才会在乎长相。”

如今王德民院士已经快85岁了,但他仍然奋斗在科研的一线。2020年,他又研究出了同井注采工艺,一旦推广使用,足以引发全世界油田复采的浪潮。

王德民的儿子从小受到他的言传身教,如今也走在了石油科研的一线。王德民因为年纪大了不能再亲自到油井边,就由儿子下井,再向他汇报数据。

“还有一堆事情等着我呢!”王德民望着油井,这样对记者说道:“你说,我能够停下来吗?”

结语

王德民院士的人生轨迹和学术成就,无一不彰显了科学精神的魅力和科研人员的责任感。

虽然科研之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守初心,勇往直前。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石油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

王德民的故事告诉我们,科研不仅是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更是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过程。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对所有科研人员的鼓励和激励。

在此,我们向王德民院士表示最高的敬意和赞扬。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照亮科研的道路,引导我们前行。

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科研人员,像王老一样,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推动科学的发展,服务人类社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