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虚拟恋爱现象,“语擦”正在逐渐走进年轻人的视野。图/IC photo

文 | 南木

据报道,一种名为“语擦”的虚拟恋爱现象,正在逐渐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语擦”又称“语c”,即语言cosplay,语擦师通过扮演次元角色或三次元偶像,以文字交流的形式提供服务。一些看似“中二”的对话,却正是一段典型的“语擦”场景。

语擦师通过这样的语言,突破虚构与现实的“次元壁”,让客户沉浸于幻想关系,实现情感慰藉和心灵陪伴的作用。也因此,“语擦”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有偿服务也越来越普遍,有专职语擦师甚至能月入两万元以上。

当前,“情绪价值”已成为年轻人作出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语擦”行业的兴起并不令人意外。虽然“语擦”只是创造一段想象的关系,但对于“原子化”生存、社交渠道单一的都市青年而言,确实能起到“疗愈”的作用。

如果把握得当,“语擦”或许可以被视为一种沟通训练。通过参与“语擦”模拟恋爱,有可能帮助参与者掌握恋爱中的小技巧,掌握语言的艺术,在现实中建立真实的情感关系。

然而,“语擦”从最初小众群体的趣缘社交,转变为如今营利性服务,也逐渐暴露出了诸多隐忧,需要引起注意。

比如,语擦师可能在服务收费之外,额外向客户索要钱财。而客户因为沉浸于虚拟的情感不能自拔,只能乖乖就范。如此“语擦”,名为情感陪伴,实为情感勒索。

再比如,“语擦”聊天中时常伴随着“开车”的软色情内容,并对“开车”服务收取更高费用。而“语擦”的不少客户,还是未成年人。这样的聊天内容,明显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利。

由于多为一对一私下交易,“语擦”服务面临监管难、维权举证难等问题。在虚拟恋爱的掩饰下,一些不正常的财务往来被视为“双方自愿”,客户后期想要追讨难度极大。

换言之,一些语擦师正是通过这些“打擦边球”“模糊界限”的方式获取不正当收益。

为此,对于“语擦”这一新兴网络服务暗藏的风险,有必要尽快补齐监管短板。

一方面,当“语擦”服务涉及资金转账时,要引导交易在正规平台进行,做到交易可追溯;另一方面,“语擦”也要逐步建立服务标准,明确服务时限、质量、退出机制等关键信息,保护服务和被服务双方的合法权益。

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

这就要求,一旦“语擦”涉及未成年人,网络平台就有必要提高监管等级,及时介入,依法处置不良信息。

互联网与现实生活有边界,但人们的情感投射是没有边界的。如果过度沉迷于“语擦”,用户就可能把“语擦”过程中形成的情感关系模式代入现实,轻则影响现实中亲密关系的形成,重则让自己受到身心双重受害。

而一些用户出于对明星偶像的向往,要求“语擦”师扮演偶像角色,恐怕就属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了。语擦师如果模仿偶像的身份开展有偿服务,以偶像的口吻发表各类言论,也有可能涉嫌侵权。

因此,对有意尝试“语擦”服务的网络用户而言,在花钱之前,有必要衡量一下自己的“定力”。最重要的是,分清虚拟感情与现实感情的界限,更不能过度沉迷于幻想,免得难以自拔,最终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撰稿 / 南木(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李立军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