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为纪念20世纪艺术大师张大千诞辰125周年,上海静安大风堂美术馆5月10日正式开馆,《“张大千与上海”文献展(1917-1948)》作为开馆的首个展览亮相。

大风堂美术馆总面积约630平方米,得名于一代书画艺术大家张善孖、张大千共同创立的“大风堂”,旨在传承大风堂艺术精神,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美育、服务大众需求、推动当代艺术发展。

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上世纪20年代以来,大风堂从一间画室,发展壮大为一个绘画群体、一种绘画流派,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大风堂美术馆投资人九德表示,百年前大风堂在上海成立、发展,到现在传到第五代。

美术馆开馆首展《“张大千与上海”文献展(1917-1948)》由知名策展人史军萍策展,分为张大千署“啼鹃”款作品、在上海的个人画展、开设大风堂、在上海的艺文活动、在金山作品、“血浅古人”和早期上海报纸报道张大千七个主题,所陈列的近乎文物级别的文献资料提供者是江苏昆山籍知名书画文献收藏和出版传播学家田洪。

“用一个数字来总结,这个文献展可以说是田洪先生30年的收藏,他的收藏可以形容为‘一心只为张大千’。”九德介绍,与其他藏家不同,田洪用几十年的时间,收藏了诸多与张大千相关的藏品,哪怕只是一张报纸、一张便签。“作为首展,它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张大千从上海发迹,此次展览内容都与上海及江浙沪有直接关系。这些内容足以证明张大千在上海的过往。作为大风堂美术馆,我们肯定要娓娓道来大风堂的故事、张大千的故事、哥哥张善孖的故事、门人的故事。”

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史料表明,1916年底,年仅18岁的张大千离开故土四川内江,经重庆到达上海,后赴日留学。上世纪20年代,张氏家族甚至举室出蜀东迁松江生活;而大千自松江还俗后则在今黄浦区西门路西城里、静安区石门二路等地乐业安居,他的艺术生涯与上海这座城市密不可分。展厅现场有18幅时尚人物画的剪报,是张大千1917年4月1日至8月25日发表在《民国日报》(上海版)“投稿画、美术画”栏目的绘画作品,并落款“啼鹃”。据统计,自1925年至1948年,张大千在上海共举办12次个人画展。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浙江大学古书画研究中心教授陶喻之认为,此次展览是了解、梳理和研究张大千与上海错综复杂关系,及其艺术成长轨迹的重要学术载体。

《“张大千与上海”文献展(1917-1948)》将持续至6月10日,每周一闭馆。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