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侠之隐者,独善其身;侠之大者,则为国为民。所谓侠义精神,也是民族大义。《汉书·苏武传》便有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的记载,充分的展现了西汉关内侯的民族气节。 而在建国初期,我国也出现了这么一位民族有识之士。无论身在何处,他总是将祖国的利益永远摆在第一位。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老先生。

▲钱学森旧照 01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2月),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钱钧夫早年曾留学于日本。在父亲的影响下,钱学森从小就对书本和知识十分渴求。1929年,在北师大附属中学完成学业后,钱钟书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 在后来的1934年,钱学森又顺利地成为了清华第七届庚款留学生,远赴美国求学。 钱学森的学习生涯,离不开父亲打小的教导和家庭环境的熏陶,这为他后来成为一名航天业著名的科学家提供了许多帮助。 但有趣的是,最初的钱学森选择的并不是航天航空领域专业,而是铁道工程专业。因为坚守着工业兴国的信念,钱学森迫切地想要在完成学业后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就在当时,中日战争仍在持续。在时间的推移下,愈发地暴露出了我国航天航空领域的缺陷和不足。这让钱学森内心大为震动,同时也为祖国的航天业感到深深担忧。

▲钱学森青年照片 为了弥补中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缺失,钱学森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放弃了最初选择的专业。 1935年9月,钱学森进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天系学习,并于次年取得硕士学位。同年他又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深造且获得了数学和航空博士学位。 学有所成后,钱学森开始了苦心钻研的科研道路,但在他的内心,一直在等待着,渴求着一朝一日能听到故土的呼唤,用自己学到的全部,建设自己的祖国。 02 令人惊叹的是,年仅28岁的钱学森,已经成为了当时的科学界赫赫有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但身在异国,无论是怎样的殊荣,都没有令钱学森忘记魂牵梦萦的祖国。 终于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消息很快传到了钱学森的耳中,听闻到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钱学森知道,祖国需要自己的时候到了。于是,不顾所有人的反对,这位早年远赴重洋的游子立刻整理资料,准备回国。

▲被囚禁在特米那岛上的钱学森 出人意料的是,钱学森的回国之路却受到了美国方面的重重阻挠。美国是肯定不愿意放弃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才,为了留下钱学森,美方不仅抄了他的家,还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了14天,这让钱学森大感恼火却又无可奈何。直到1955年,在外交部多次的干涉和交谈下,中国方面才最终换回了钱学森的自由和回国的权利。 尽管如此,钱学森随身携带的行李和许多珍贵的科研资料还是被美国相关部门悉数销毁,这让钱学森十分心疼。 宋代张耒曾于作品《送杜君章守齐州》中写下了“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的名句,感慨人才的宝贵和难得。 此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正是百废待兴的时期。而钱学森的归来,直接是给新中国的航天领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事实上,在钱学森的不懈努力下,他的确成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钱学森工作旧照 03 不仅如此,除了航天航空事业,钱学森还在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个原子弹成功爆炸。三年后,我国的第一颗氢弹也实验成功。 成功喜悦的背后,是无数的科学家夜以继日的汗水和付出,而这些科学家之中,钱学森是最不可或缺的一位。 令人遗憾的是,2009年10月30日,这位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在享年98岁以后,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巨星陨落后,举国同悲,在北京举行的葬礼仪式上,三军仪仗队为其抬棺,更是有数十万人自发聚集起来,想要陪钱老走完最后一程。 葬礼第二天,天空中便下起了大雪,似乎是冥冥之中连老天都不认,在为这位侠之大者惋惜和哭泣。

▲钱学森葬礼上的送行群众 结语 纵观钱老的一生,前半生求学海外,学富五车;后半生则是将自己全部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刘邦建国之初,曾在《大风歌》中感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可谓正是钱学森最为真实的写照。伟人虽已经远去,但是钱老的精神却依然长存于我们心中。 参考资料: 《汉书·苏武传》 《送杜君章守齐州》 《大风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