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梁春富

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沪深北三大交易所4月12日发布我国首部系统性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规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下称“《指引》”),自5月1日起正式实施。

《指引》要求,报告期内持续被纳入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最晚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指引》从征求意见发布到最终落地,征求意见期历时20天,正式发布文件距离征求意见结束仅一个半月时间。《指引》的迅速落地,侧面反映了监管层对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高度关注。

《指引》的发布是中国ESG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补全了全球主流资本市场可持续信息披露体系的一块重要拼图,对提升中国在全球ESG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信心迈出了关键一步。

德勤中国华北区副主管合伙人、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研究院院长谢安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引》的实施表明中国资本市场正在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考虑中国国情,推动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对ESG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

“《指引》提供了具体的ESG报告框架和内容要求,这将促进ESG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报告的质量和可比性。”谢安认为,企业在进行ESG信息披露时需遵循更严格的规则和标准,从而提升合规性和透明度,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声誉风险。避免不合规的披露所带来的监管措施或纪律处分。

谢安

推动资本市场更加规范发展

可持续信息披露作为体现企业可持续理念的重要载体,一直备受各界关注。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主动性持续提高,可持续发展议题的披露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证监会上市司相关负责人在参加中关村论坛“ESG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平行论坛时透露,2023年,近18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3000余家公司披露了为减少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占比超过60%。

不过,由于此前资本市场尚未建立一套系统完备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ESG报告主要以自愿披露为主,故可持续信息披露内容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统计指标及口径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建立ESG披露制度体系是当务之急。

谢安坦言,资本市场上出现了一股竞相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 报告的风潮。《指引》的正式实施能够帮助投资者、潜在投资者、监管机构等各个利益相关方更透明地看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绩效水平。对于企业编写和发布报告的积极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履行社会责任。从经营角度出发,可持续发展报告本身作为识别企业经营特殊风险和机遇的重要工具,便于投资者挖掘独到的机遇,投资者可借助可持续发展报告而不仅仅是传统的财务报告,为谋求超额回报提供决策依据。

“编写可持续发展报告需要企业主动收集相关碳排放、员工福利等方面的量化数据,同时企业本身也会受到来自监管机构、政府、董事会成员及股东的压力;对于企业有待改善的地方,亦可从外部施压推动企业变革,例如,可以倒逼企业进一步思考其能源结构和使用效率并推动管理水平的提升,更进一步驱动企业经营和战略层面的变革。”谢安指出,《指引》的发布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更加规范发展。

谢安表示,《指引》中提出的披露要求,如对重大影响的明确表述、对社会信息披露的拆分及对治理信息的界定等,都是对ESG信息披露内容和质量的具体规范,这有助于避免“漂绿”行为,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上市公司“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实操角度上看,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是对企业治理、ESG专业能力、信息系统建设、人才培养和资源持续投入等能力的综合考验。

根据《指引》要求,在披露的数量上,A股强制披露的公司有450多家,市值占比大于一半,未来披露的公司的范围和数量都会增加。谢安认为,对于已经披露并领先于行业的公司,ESG报告的作用不仅仅是合规,更对企业变革起到驱动作用,从“形似”到“神似”。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指引》为实现与国际及其他地区或组织的披露标准的互操作性提供了基础,推动上市公司对可持续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上市公司的披露难度增加,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谢安总结道。

具体来看,《指引》的正式实施对上市公司带来的挑战包括:

第一,公司的治理和披露将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公司来说是一种全面的升级,以前是看财务指标,现在要加入对可持续发展更多考虑,涉及战略制定、风险管理和指标制定,综合从全盘考虑。从治理到战略指标转型,企业的系统需要跟上,通过一个更完善的系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质量、范围都面临挑战升级,完善信息系统支持能力的支持,这些都是企业将面临的挑战。

第二,人才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从投资机构到科技巨头,都在积极招聘ESG相关的人才。德勤的研究也指出,中国通过主动转型,随着快速脱碳和积极转型政策的推进,到2050年将新增3800万个“绿领”岗位。企业需要通过外招,内训,或者专业机构支持三个方面的组合,以增强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能力。

第三,资源持续投入上,治理是保障,通过战略引领,对企业价值增加才是其动力。企业提升而不是被动合规或只是为了形式上的转型,而是真正做到提升。

第四,在核心议题的定义和筛选上,重要性就是一把尺子。企业在行业发展中面临很多议题,如何重点披露和管理提升,因此要用到双重重要性原则,即财务重要性和影响重要性。例如,产品的安全很难从财务核算出来。德勤曾帮助某消费品品牌制造商在东南亚的工厂做过气候物理风险评估,这些工厂本身临海、河,需要运输和用水,气候风险很高,一旦出现洪涝影响很大,企业做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气候模型测算,考虑未来一段时间设置工厂的物理风险,同时测算停工设施损坏相关风险和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企业披露ESG信息的主要目的是给投资者决策使用。如果公司提供了新的信息给投资者,那么必然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从而影响到企业估值。”谢安认为,ESG信息对企业估值的影响是必然的。

在谢安看来,目前国际大企业更偏向于与专业机构合作编制ESG报告,原因是类似德勤这样的专业机构一年能做数百个ESG相关项目,它们的ESG人才齐全且能够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另外,从经济角度看,与专业机构合作会比企业招聘一个团队来做ESG披露更划算。当然这并不代表企业就能撒手不管。

谢安认为,ESG报告只是一个抓手,真正推动的是企业变革。一般来讲,企业自发或与专业机构合作编制ESG报告,企业内部会建立相应的治理和组织结构,包括与核心负责人或者团队建立对接,“从上而下”传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保证企业ESG能力提升以及相关措施落地。“虽然ESG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企业的行动要尽快开始。”谢安说。

既兼容国际标准又具有中国特色

《指引》总体借鉴四要素披露框架,即“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并明确具备财务重要性的议题需按照四要素框架进行披露,推动上市公司以更好的内部治理、具体行动带动高质量信息披露。同时,将国际共识度较高的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作为《指引》中的优先项,主要披露要求与国际各类规则基本保持一致,实现较好的兼容与联通。

同时,充分结合国情体现特色,议题设置充分考虑现阶段发展重点关切,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个方面明确了21个具体议题,包括治理污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乡村全面振兴、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等问题。

谈及《指引》与其他国际规则相比有何特点时,谢安从“ESG”三个部分来谈《指引》中的中国特色。

环境(E)的部分,在碳的相关披露上,中国和欧盟和美国有差异。我国对气候变化的管理水平和定位有独特的特色,比如披露主体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应当披露报告期内是否完成清缴以及是否存在被有关部门要求整改或立案调查的情形。

社会(S)的部分,在中国, S受到更多瞩目的是乡村振兴。此外,指引中对灵活就业、普惠金融、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等议题的加入,反映了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关注和响应。

公司治理(G)的部分,增加了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尽职调查披露要求,旨在增强企业过程管理,使其能更好地响应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需求,同时也跟国际标准保持了一致。

谢安表示,与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国际组织制定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不同的是,《指引》是从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层面推出的文件。2024年4月发布的正式文件中,增加了提升强制性的条款“披露主体违反本指引规定的,交易所将视情况采取自律监管措施或者予以纪律处分。”另外,《指引》也综合参考了各类国际标准,跟GRI,ISSB均具有一定的兼容性;也重点强调了气候议题的披露,跟SEC规则也有一定的兼容性。“《指引》采用了双重重要性原则,但在具体的指南、工具上,与ISSB、GRI相比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谢安说。

全球ESG信息披露标准趋于统一

在谢安看来,未来ESG有三大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ESG信息披露标准逐渐趋向统一。经过数十年发展,全球ESG政策体系已日趋完善,各国就气候变化等议题已达成共识,全球ESG强制信息披露框架正在逐渐统一及完善。

主要的驱动力有两方面:一是国际监管机构对信披标准的持续更新。ISSB于2023年6月发布了首批两份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的终稿,标志着可持续信披标准逐渐走向一致;二是多个国际组织或国际机构的积极推动。从2021年开始,在IFRS的牵头下,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GRI、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等多个国际组织或国际机构联合对国际可持续信披标准进行了整合统一。

越来越多投资机构将ESG纳入投资决策。投资者认为,长期而言,具有良好ESG表现的企业更可能实现可持续的财务表现和较低的风险。这种认识推动了投资者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

此外,监管机构和企业将更加关注ESG实践对财务的影响。优秀的ESG实践能增强长期价值和投资回报。投资ESG表现优秀的企业,获得更高、更稳健财务回报的概率也会较高,之后不断凝聚的市场共识又会继续引导资金向企业流动,从而进一步提升这类企业的投资回报,形成积极的正向反馈。

推进ESG实践可以更好地识别和管理风险,减少法律诉讼、声誉损坏和运营中断带来的损失。例如,对环境污染、劳工权益和腐败等问题的识别和处理,有助于减少公司面临的法律、声誉和操作风险。工作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有卓越表现的企业也可以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