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如果有了钱自然都希望存到银行里面赚利息,不过如果有一款理财产品是银行推出来的,只要你存入10万元在25个月之后,就可以获取1万元的报酬,谁也知道投资理财比赚利息挣钱啊!不过,这钱虽然好赚,但是投资规则也应该注意才行。
       近日,湖南长沙的一位李女士找到记者称,自己的父亲非常相信银行,从乡里坐两个小时的车跑到银行做理财,本来投入103895元能赚10300块钱的,结果银行到期告诉他没有买进去,只有几百块钱的活期收益。那么,到底是李女士父亲的疏忽,还是银行的责任造成的呢?
       我是“正哥看生活”,和你一起追踪社会热点,感受百姓生活,解读人间百态。


       原来李女士的父亲在2020年3月份,在银行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当时是投入了103895元双方约定只要存够25个月就会向他返还一笔一万多元的利息,可是到了25个月之后来查的时候,才发现变成了活期收益,其中相差了一万块钱的收益。
       随后,李女士分三次找银行协商:第一次银行表示可以拿一些库存的礼品表示歉意,李女士肯定不能接受;第二次是由员工补偿2000块钱;第三次沟通找到了行长,行长说要么拿4000块钱出来补偿,要么走别的正常途径维权。


       总之李女士在经过三次沟通之后都无法满意,所以才找到记者希望帮忙讨个说法,而且李女士的父亲年龄大了,脾气也大,如果知道自己两年前10万元的理财产品没有买进去,肯定会非常生气的,导致现在李女士也交不了差。
       之后,记者只能跟李女士一起再次找到银行的负责人希望给个说法,之后银行负责人程先生对李女士解释说:“因为产品说明书里面,明确标明了购买金额是1000的整数倍,您父亲买的103895元的理财,不是1000的整数倍。”看来这钱是多存反而没有收益了。


       记者问李女士:“当时工作人员和你们讲过,购买需要是1000倍数的事情吗?”李女士说:“没有,之前购买过一次的,她告诉我要我把钱都转到账上就可以了。”记者问银行负责人程先生:“如果这个产品没有买进,工作人员是不是要第一时间和他取得联系告知顾客,这个理财产品没办法正常投资了?”
       李女士表示自己基本上每天来银行办业务,也没有人告知自己这个信息,所以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个消息。但是,对于李女士的说法银行负责人程先生表示:“2020年3月17日,给您父亲手机发送了一条确认申请购买失败的短信。”也就是说银行在第二天,就已经告知购买失败了。


       对于这个说法李女士表示,手机是用来接听电话和打电话的,不会去注意短信提醒,所以才导致出现了两年后才得知理财产品没有购买成功的事情。当然,这样一解释银行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既然第二天就告知你购买理财产品失败了,为什么两年后才找银行的麻烦呢?
       但是李女士一
       直
       认为是银行工作人员没有告知清楚,所以才几次三番要求银行做出赔偿。最终银行表示愿意承担部分责任,但是无法接受李女士要求全部补偿理财利润的要求。基于李女士也是银行的忠实顾客,并且买过银行的一次理财产品了,这第二次投资最终银行拿出了一个补偿方案。


       经过记者的帮助,最终银行答应补偿6500块钱,希望以后客户在办理业务的时候能够更加仔细一点,做投资理财的时候大家都要留个心,对于最终处理的结果李女士表示满意。不过最终很多网友还是认为是李女士父亲个人的原因,才导致了这起纠纷。
       首先在投资理财的时候,第二天银行就已经发短信告知投资失败了,但是李女士的父亲置若罔闻,两年多的时间才找后账说银行工作人员没有说清楚投资规则,这个显然是有点不负责任的说法。而银行为了所谓的信誉,也只能补偿6500元来息事宁人了。


       小编看到这里又想起一句话叫:“有理找警察,无理找记者。”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面对困难的时候多希望找到记者来进行曝光,以此给所谓的公家单位造成影响,本来无理的事情也变成了受害者的形象,从而达到自己追回利益的目的。
       虽然,银行作为一个理财产品的单位,有着一定的制定规则的权利,也完全可以按照产品说明拒绝李女士的索赔。一条短信看似无足轻重,但是捆绑到一万元的利益的时候,就变成了足够的证据了,如果走法律途径的话李女士的父亲肯定败诉!
       大家对于这种客户个人疏忽导致的利益损失,你认为应该由银行来补偿吗?欢迎跟帖留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