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觉得武夷岩茶最接近粽叶香的时刻,是把泡出水味的慧苑坑老丛水仙放到陶壶里再煮过一遍。

升腾沸滚的水汽中,粽叶香幽幽地飘散满屋。

这种味道像极了端午节家里煮粽子散发出来的味道,看着铝锅里带点绿色的粽子水,很想舀一勺尝尝味道。

煮过的老丛水仙不仅闻着有粽叶香,喝起来甜丝丝的植物纤维的味道,这不是粽叶味又是何味?

老丛水仙在沸水中翻滚过后,比单纯闷泡出来的,更多了几分成熟的甜韵。

好比炒过的青菜与烫熟的相比,有锅气多了。

《2》

为什么是老丛水仙煮起来有粽叶香,而非其他的茶呢?

首先,灌木类的岩茶叶片小而嫩,不适合高温持续烧煮,极容易煮出苦味。

试想一下,把鲜嫩的绿茶拿来煮,那小嫩叶还不被煮化了?

煮茶这一风雅之事,更多用于粗老叶多的黑茶或是大叶种的普洱,经得起煮、耐煮。

水仙是小乔木,叶片较之肉桂、小品种的灌木要大一些,更为坚韧些。

上了年龄的老丛水仙不仅坚韧,还比新丛多几分柔软。

自古以来柔能克刚,绵掌能化骨,老丛水仙叶张具备张弛有度的弹性和软度,不惧持续的高温。

其次,老丛水仙的内含物质不仅丰富,还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

因为老丛水仙茶树在留丛生长的过程中,内在物质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达到最优状态和谐共处。

比如,生长到一定树龄的老丛,会降低象征青春活力的茶多酚在内含物质里的占比,氨基酸、糖类、果胶质等物质会增加。

肉桂茶树极少有人会去留丛,隔个十年要重剪一次,便是要让其保持年轻。

经过定期重剪后,茶树能源源不断制造出激情“多巴胺”,做出来的肉桂才具备辛辣感、烈性。

所以,老丛水仙喝起来甜度高,苦感弱,拿来煮茶也不会出苦味。

重点是,好的老丛水仙冲泡至无味,仍能煮出味来。

把一切芳香物质冲泡殆尽,煮出后的味道便是至臻至纯的茶树味,这种味道类似粽叶味。

《3》

于老丛水仙来说,体验到的粽叶香归根结底是其本质内在的味道。

要通过煮茶,才能把深藏于叶脉细胞内的滋味逼到茶汤里。

现在,市面上有不少粽叶香水仙,我觉得与老丛水仙的粽叶香有着天壤之别。

有些茶泡出来的味道确实有点粽叶香,但我不看好这样的水仙。

因为,能留住兰香的水仙,又何必退而求其次去做出粽叶香呢?

一直以来,兰香才是水仙的正本宗源,兰香做得好的水仙,才能卖得上价。

茶叶比赛时,水仙组斗的也是其品种兰花香,兰香越高、清晰度越好的,才能获得名次。

而粽叶香水仙很重要的原因是采摘的天气不好,采了露水青或雨水青,工艺平平,做不到化腐朽为神奇。

做不出兰香,剩下的只是水仙的本质香,有粽叶香的成分,但不纯粹。

它没法像泡到没味的老丛褪去外衣,仅余本真的粽叶香,它还混杂着别的味道,比如炭味、闷青味、酵味、酸味……

喝起来就是一种变质的粽叶味。

甚至有些打着“粽叶香”旗号的水仙,根本就是烤焦味、炭烧木头味,毫无粽叶香的影子。

这类水仙大概率是为了去除雨水青的瑕疵,直接干到高火,大力削去了水仙的香和味,只留下满嘴的炭火味。

《4》

对于岩茶的粽叶香,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山场味。

说是正岩的茶,泡到尾水都会出现粽叶香,这应该就是正岩山场的特殊气息。

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说法。

山场气息应是始终伴随着一泡茶的冲泡过程,不应只在尾水出现。

而且在非正岩的茶里也喝到过粽叶香,尤其是水仙。

工艺好、呈现兰香的高山水仙,等兰香泡淡了,就会出现淡雅的粽叶香。

在岩茶泡至尾段时出现的粽叶香,仍是岩茶骨子里的植物芳香,所以无论什么品种,到了尾水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为何这种粽叶香较容易在正岩茶里出现呢?

答案很简单,正岩茶内质好,做茶人也不亏待这样的好原料,款款能出精品,确保耐泡度。

有了耐泡度,才有了撑到茶叶尾段香气出来的实力和功底。

岩茶要是不够耐泡,还未到粽叶香出来,茶味便戛然而止。

《5》

至于“岩茶里出现粽叶香,是否常见”一问,觉得既常见又不常见。

常见,是因为粽叶香是岩茶本身自带的香气,是刻进茶叶细胞里的味道。

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每款岩茶都最后都能泡出粽叶香。

不常见,皆因各种各样的意外!

原料不好、工艺不佳、做茶人的不善待……

但是不管如何,遇到好岩茶,请耐心冲泡到最后,如果是好的老丛水仙可以试着煮一煮。

静待洗尽铅华,终见无暇美景。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