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二人幸存的真实原因:我们俩是搭着肩膀一起跳下去的

“我与宋学义是搭着肩膀一起跳下去的,也许正因此才被树枝挂住而保住了两条性命。”

多年以后,在回忆狼牙山激战的场景之时,葛振林曾经如是说道。

葛振林和宋学义是狼牙山五壮士中唯二的幸存者,在狼牙山激战日军的时刻,面对着数倍于己的敌人,7连6班的五名战士选择了以身殉国,奋身跳崖。

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葛振林和宋学义二人紧紧地搭住彼此肩膀,跳下数十丈深的山崖。

此时他们没有想到,正是自己的这个动作,救了自己一命。

在下落过程中,葛振林和宋学义因为肩膀相互搭在一起,正好挂到了崖边一颗凸起的树,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再加上山下茂密树木的缓冲,两人最终奇迹般地幸免于难。

再加上崖上的日军看见几人跳崖后,断定对方无法存活,放弃了到山下检查,最终使得葛振林和宋学义逃出生天。

但这也让人好奇,之后的日子里葛振林和宋学义又去了哪里?两人身上后来又经历了哪些故事?

狼牙山位于太行山东麓,距最近的县城有36公里。

这片山区内原本是有村庄的,但在狼牙山激战前,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动了10万大军向晋察冀根据地发起“扫荡”。当时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已经带着狼牙山山区内全部的群众撤出此地。

五壮士所属的七连六班,便是大部队滞留在此地的最后的掩护力量。

当时的五名战士在战争到来之前,就已经下定了必死的决心。

在这场最后的战斗中,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临危不惧,利用着地形优势,打死打伤日伪军近百人,子弹打光后,就用石块还击,直到后来弹尽粮绝,连石头都扔光了以后,他们为了不把武器留给敌人,才摔碎自己的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的悬崖。

此次跳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均当场牺牲,葛振林和宋学义也陷入了昏迷之中。

葛振林和宋学义苏醒之后,两人的双腿都已经受伤,无法动弹分毫。当时的二人的周围几里地内是没有任何援军和群众的,且伤势过重,如遇不到人对其搭救的话,二人必死无疑。

也许是命不该绝,恰在此时,一位19岁的逃难村民余药夫路过了这里,看到鲜血淋漓的二人以后,余药夫于心不忍,费尽全身的力气把他们从树上取了下来,后来又一个个背到了附近棋盘坨的一座古庙里。

古庙有一位老道人,擅长医术,在他的帮助下,葛振林和宋学义奇迹般的被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对于这段经历,葛振林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休养了几天,伤好了,我们就要找部队去。当时那个恩人也想要跟着我们,我说不行,你赶紧回家吧。毕竟当时日本人抓人抓得正凶,我们两个自身能不能活着见到部队都是问题,又怎么能带上他呢?”

听闻此言,余药夫仍然不肯,愣是跟着二人走了很长的一段路。

“直到我们生气了,他才回去,第二天我们找到了部队……就这么分开了,分开了一直再也找不到……”

葛振林和宋学义成功找到了大部队以后,整个晋察冀军区都震动了。

五壮士在狼牙山激战的时候,当时“红一团”团长邱蔚就在距狼牙山数公里外的另一座山峰上用望远镜观战。

邱蔚亲眼目睹了战斗全过程,并且看见了五人跳崖。没有人能够想到,在如此凶险情景下,七连六班居然还有人能够存活归队!

当时的军区司令员是聂荣臻,在得知这一事件过后,他向负责七连六班的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下令,向葛振林和宋学义授予“坚决顽强”的五星奖章、“民族英雄奖章”、“青年奖章”各一枚,除此之外,同时还向七连六班授予“狼牙山五壮士”光荣称号。

因为一场战斗,同时被授予三枚奖章、一个光荣称号,这在八路军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葛振林和宋学义凭借着在狼牙山上的血战,已经获得到了一个军人至高的荣誉。

葛振林和宋学义在休养过后,重新回到部队里进行了数年的服役。

宋学义在1944年转业到了河北担任农会主席,离开了战场,而葛振林则在之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并且在1955年荣获了少校军衔。

新中国成立之后,宋学义回到了河南沁阳的老家北孔村,担任县党委委员和北孔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着当地村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战后重建工作。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宋学义本人还接到了毛主席的邀请,前往北京出席庆典,后来毛主席还邀请他到了自己的家中吃饭。

这场饭局让宋学义记忆尤深,他记得当时毛主席还给自己递了一支烟,但是因为紧张,自己没接住,毛主席也没让自己捡,反而又起身递了一支,送到了自己的手边。

当天的饭菜很简单,三素一荤:一盘红烧萝卜丝、一盘炒菠菜、一盘虎皮豆腐、外加一盘辣椒炒肉丝,主食是烧饼和小米粥。

在吃饭的过程中,主席对自己始终很关照,宋学义也很快放开,和主席熟络地聊了起来,期间不但谈了自己的生活,还谈了家乡的发展,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倒像是一对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般。

而葛振林在战后则来到了湖南地方工作,在这里他先后在警卫团、公安大队、兵役局、武装部任职,后来做到了衡阳警备区后勤部副部长。1966年,葛振林退休后,还曾经享受过正师级待遇离休干部。

或许是同样经历过艰苦岁月,葛振林和宋学义的个人生活作风都十分清正。

在生活中,葛振林从不以英雄自居,安守清贫。他的家里最好的一件家具便是一张真皮沙发,但葛振林从来没有坐上去过。

他还是觉得太过奢侈,还是喜欢坐自己的那张老藤椅。葛振林在医院生病住院时,到了夜晚必须关灯,关空调。就算是有时护士进来打开,他也要让人家关掉,理由是:“咱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

身在河南的宋学义也是一样,回到家乡几十年里,他一直亲自劳动,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从不跟组织提要求,也不允许自己的家人和组织提要求。

宋学义和妻子共有8个子女,一家十口人却只是挤在两间房内,十分拮据,但哪怕如此,宋学义也从来没有开过口。

在宋学义的教导之下,他的八个孩子里,其中有六个都参了军,三女儿宋小娥虽然身有残疾,但是却身残志坚,曾在省、市残疾人运动会中多次取得射击金牌,后来与一位退伍军人田才元结婚。

虽然已经不在一地工作,但是作为过命的战友,葛振林和宋学义之间的友谊一直十分深厚。

宋学义自从44年离开部队以后,葛振林便一直对他念念不忘,葛振林曾经趁着假期去宋学义的家乡看望过他,宋学义本人也曾经来过两次衡阳。

虽然已经分别多年,但是两人之间从未断绝过联系。

两人见面最多的话题,还是往日的抗日战争,以及那个救了自己的年轻人,余药夫。

当时由于时间紧迫,他们甚至没有来得及问余药夫的名字,只知道他是附近逃难的村民,每每谈起此事时,两个老人都愧疚万分:

“你说人家救了俺,咱为啥连名字也不问呢?”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到了1986年,葛振林居然再度遇见了自己的恩人。

1986年“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落成典礼上,葛振林作为历史亲历者出席,在此次典礼上,一位陌生人走到了他的面前,指着当年那条他们逃生的羊肠小道问道:

“葛老,你还记得吗?我送你下山,就是沿着这条小路上下去的……”

听闻此后,葛振林猛地一激灵,一时间,几十年尘封的记忆瞬间激活,开始与对方对上了当年的细节,随着越来越多的细节相互吻合,葛振林猛然意识到,这个人就是自己那位失散45年的恩人!

原来,在当年余药夫在被葛振林和宋学义拒绝以后,仍然没有放弃加入八路军的愿望。

后来,他在当地做了青救会主任,又在党报当过编辑和记者,新中国成立以后,余药夫最后当上了石家庄某师范大学的副校长。

对于当年自己的壮举,余药夫始终没有对外人讲起,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只不过尽了举手之劳而已,谈不上功劳,直到此次“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落成,听说葛振林也要出席,他才选择坦白自己的身份,与葛振林再见一面。

只可惜,此时的宋学义已经去世,在1971年的时候,因为不愿意为组织添麻烦,宋学义隐瞒了自己的重症,最终不幸去世。

葛振林的晚年并不愉快,他有4个儿子,大儿子葛长生参了军,有个孙子葛蒙后来甚至还考上了军校,在爷爷曾经战斗过的野战部队服役。但是真正让葛老操心的是自己的三儿子葛拥宪。

葛拥宪只是一个普通工人,后来工厂效益不好,不幸下岗在家,和老人住在一起。

其实关于老三的下岗,葛老从来没有担心过。在四个孩子中,他最疼的就是老三,认为下岗不过是些小挫折,自己年轻时面临的问题可要比下岗严酷一百倍都不止。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下岗之后的日子里,老三居然整日和一些狐朋狗友厮混在一起,1993年的时候,葛拥宪居然还因为吸毒被警方逮捕。

当得知这一消息以后,已经76岁的葛振林只感觉脑子一阵子天旋地转,当着警察的面,他曾经痛心疾首的用拐棍抡在小三子身上:

“吸毒是犯罪!会让你掉脑瓜的!”

在葛老的坚持之下,葛拥宪被送进了戒毒所进行改造,可是,毒瘾岂是那么容易就能戒除的?等到出来以后,葛拥宪后来毒瘾复发,又没有毒资,居然暗中偷取了父亲的“红旗勋章”卖掉,用以吸毒。

当得知老三如此不争气以后,葛振林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向当地派出所进行举报,要他们直接逮捕葛拥宪。

派出所民警听说是葛老报案,十分重视,害怕会伤害到葛老形象,提出只对葛拥宪进行口头教育,大事化小。

但葛老的态度十分坚定:“他这样下去,既害己又害别人,会危害咱们的这整个社会!”

最终,在1998年,葛拥宪还是被收押劳教,进行强制戒毒。

葛振林老人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看一看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典,他曾经说过:

“我已经代替我的战友活了六十年了,现在我只求能够看到60周年庆典,等到了那边,亲口讲给他们听。”

然而,葛振林的这一梦想最终未能够实现,在2005年3月21日,距离大典不到半年的时间,葛振林在家中与世长辞。

葛振林的去世对于衡阳百姓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葛振林退休多年来仍然在当地小学担任教员,根据统计,葛振林一生先后无偿在全国200多家中小学进行过讲课。可以说不少的衡阳人自己就是老人的学生。

得知葛振林去世以后,衡阳数万百姓走上街头,自发进行纪念活动。当天衡阳市绝大多数投影厅均临时改片,放映《狼牙山五壮士》,以示对于葛振林的纪念。

除了在衡阳市以外,葛振林去世的当天,有数万人登上了狼牙山景区,对其纪念碑进行献花,在网络上更是有将近30万的网民对其进行发帖悼念。

2005年的互联网人数和用户规模比之今日是很小的,足以登上全网的头条。因此在当时,这一盛景还被外媒称之为“中国民族意识的重新崛起”。

葛振林老人的去世,标志着狼牙山五壮士最后一人的落幕,但在历经狼牙山血战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早已刻入了中华民族的基因,永不会抹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