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时期的那场巫蛊之祸当中,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当朝太子被人陷害,不得不起兵自保。但讽刺的是,太子起兵之后,很多当年追随卫青的军中旧部,却并没有帮助太子,反倒是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个叫任安的人。任安出身底层,当年正是追随卫青,然后才平步青云。巫蛊之祸发生的时候,任安正好做汉朝北军的统领。用现代话来说,他手里正好掌握着一半的京城禁卫军。
       只要他出兵,刘据当时大概率可以轻松控制京城,后来估计也就不会死了。
       但讽刺的是,巫蛊之祸发生以后,尽管刘据以太子的身份,亲自给任安下达命令。要求任安调动军队,帮助他控制京城。但是作为卫青的旧部,这一次,任安却选择了袖手旁观。甚至于他还直接封闭了军营,让整个北军都不得外出。


       任安的这种表现,不管怎么看,似乎都是对卫青的背叛。更离谱的是,当时有这种表现的,并不只有任安一人。很多卫青留下来的旧部,都是这种表现。
       这就让很多历史爱好者,觉得非常困惑了。为啥巫蛊之祸发生的时候,很多像任安一样的卫家旧部,都选择了袖手旁观?为啥他们就不愿意出兵,去帮助太子刘据呢?
       实际上,这个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段特别有意思的历史。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换到任安这种卫青旧部的视角,去审视巫蛊之祸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当时大家对太子的求救袖手旁观,其实真的是很正常的事情。


       从任安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其实是这样的。
       据史书记载,任安本人出身底层,在家乡混的也不太好,所以就靠着给人赶车,去了长安。这大概就相当于今天一个人,在家里混不下去了,然后逃票坐火车,去京城北漂。
       到了京城之后,任安靠着自己的机灵,勉强混上了一口饭吃。后来,任安还混成了长安周围武功县的一个亭长,然后又混成了当地的三老,也算是小有成就了。
       当然,像任安这样的人,混到这个级别,基本上也就到头了。因为再往上,就需要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了。想要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要么自己有才,要么在京城那边有人。这两样东西,任安都没有。
       更倒霉的是,后来皇帝出巡,路过任安所在的地方。结果当时任安忘了准备一些东西,直接就被免职了。


       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那么当朝中没有人的时候,自然也就是任安这个下场了。因为芝麻绿豆大的事情,都能被直接免职了。
       所以后来,任安想了想,觉得自己还是得找一个大靠山才行。
       在这之后,任安就二次入京,想要在京城内,找一家权贵做靠山。当时在长安城内,最炙手可热的权贵家族,自然就是卫家了。这时候卫子夫已经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卫家也已经平步青云。
       所以,任安就选择了当时大将军卫青他们家,去卫青府上,给卫青养马去了。
       从一个地方基层官员,变成了大将军府上的马夫。这个反差,似乎是有点大。但问题是,正所谓宰相门房七品官,能在卫青府上做官,其实也有很多隐形福利。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任安就在将军府里,安心做了一个马夫。在这期间,他还结识了一个叫田仁的好朋友,两个人一起在将军府努力工作,希望得到卫青的赏识。
       再后来,事情也确实就像任安希望的那样,有了转机。某一次,汉武帝手上缺人,所以就派人去卫青的府上,让卫青送一些人过来。卫青当时就挑了一些自己看着不错的下人,推荐到了汉武帝派来的使者面前,这其中就包括了任安,同时也包括他的那个好友田仁。
       而接下来,经过使者一番考核,任安和田仁这两个人,都顺利过关。过关之后,两人又被直接带到了汉武帝面前。汉武帝又亲自考核了一下,觉得这两个人确实还可以。


       所以最后,任安就被汉武帝派到了北军,去做了一个北军监护。田仁则是被派到了北方边境,负责在黄河边上,管理屯田的相应工作。
       就这样,任安和自己的好友,一步登天了。
       要知道,北军是当时汉朝的禁卫军。当年周勃发动政变反对吕家,靠的就是这支力量。而任安被提拔起来之后,直接就去了北军,而且还是负责监护。
       显然,这里面肯定有卫青的影响。或者,就算卫青没说话,汉武帝也是看在卫青的面子上,才会给任安这么重要一个职位。
       至于说那个田仁,跑到黄河边上去屯田,看似有点苦。但实际上,这也是当时汉朝国家重点工程。在这个位置上干活,只要做出一点成绩,很容易升官。


       在北军历练了一段时间之后,恰逢当时汉武帝又开始推行刺史制度。恰好又是在这个时候,卫青的弟弟卫广,在西南方向战功卓著,大规模开发了西南地区。此后,汉朝就在四川那边,正式设立了益州。
       而任安,就被派到了益州那边,去做刺史去了!
       汉武帝时代的刺史,有点像后来的钦差大臣,主管地方上的监察事务。所以任安就再次升官,成了益州地区的监察委员。和当年地方地方上的三老相比,这一次,任安可是真正的实权大佬了。
       等到益州这边的事情办完之后,任安接下来又做了很多工作。最后,任安则是被调回了京城,直接担任了那支北军的将军!类比现代的话,大概就相当于是中央警卫区的高层负责人了。


       从任安的这条升迁道路,我们不难看出,任安能够升迁上去,其实完全都是靠的卫家。如果没有卫家说话,任安最多只能做一个基层官员。但是有了卫家帮忙之后,任安却可以一路升官,最后成为真正的实权大佬。
       而像任安这样的人,当时在汉朝也不在少数。比如当年卫青打匈奴的时候,手底下的那些校尉。再比如说,后来卫家得势之后,陆续提拔起来的官员。这些人,其实都是卫家的权力基础。卫家是他们的靠山,而他们做官之后,同样也要依附于卫家。
       就是靠着这样的关系,卫家的权势,逐渐达到了巅峰期。高层有太子和皇后,军方有大将军卫青,下面则是又一大堆的卫家旧部。正是这样的权力结构,组成卫家庞大的势力。


       那么,既然任安是卫家亲手提拔上去的,为何后来巫蛊之祸的时候,他却袖手旁观呢?
       这就要说到卫青的去世了。
       公元前106年,卫青死了。而卫青死后,卫家的高层权势,暂时倒是没多大变化。刘据依然还是太子,卫子夫依然还是皇后,汉武帝依然还宠信卫家。甚至于在卫青去世三年之后,汉武帝还重点提拔了卫家的大姐夫公孙贺,让公孙贺做了丞相。
       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卫家的权势,暂时来看,似乎没有任何变化。
       但在这个权力山头内部,变化却在缓缓发生。


       首先,卫青死后,很多和卫青有交情,但是和卫家其他人没太多交集的人,就开始逐渐脱离卫家了。
       比如任安。
       任安出自卫青府上,靠着卫家的提拔上位,这确实没错。但问题是,从任安的履历来看,任安不太可能和卫家其他人,有太多的交集。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卫青去世,卫家和很多卫青旧部的关系,就彻底断了。
       其次,卫青去世之后,汉武帝开始大力提拔李广利,接替卫青在军中的地位。如此一来,很多原本隶属于卫家的旧部,自然就只能被分化打压,最后大多倒向了李广利那边。这对卫家在军中的关系网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


       当然,如果卫青去世之后,卫家能够再出一个人,收拾好卫青的这些关系,其实也没啥大问题。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卫家最核心的人物,那位太子刘据,不是这样的人。
       刘据本人从小就被汉武帝寄予厚望,从小接受的,就是各种顶尖学者的教导。再加上汉武帝和卫家,对于他保护的过于周密。这就导致刘据本人,其实不太懂那些人情事故,更不会刻意去拉拢那些卫青的旧部。
       如果卫青刚死的时候,刘据就以太子的身份,不断去笼络任安这种卫青旧部,任安一定会迅速倒向太子刘据,甚至会给刘据效死力。可是因为刘据没这么做,这种关系,自然也就慢慢淡了。


       更要命的是,自从卫青去世之后,卫家高层的权力继承者,自身也出了问题。
       卫家的下一代,除了霍去病之外,基本上没什么大才。而霍去病本人,却又是英年早逝,死在了卫青前面。剩下的卫家二代,包括卫青几个儿子,都没什么大才。
       而在这些二代当中,最可气的,其实还是卫家大姐夫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宰相之子,公孙敬声。
       公孙敬声是公孙贺和卫家大姐生的孩子,论关系的话,霍去病是他二姨的儿子,卫子夫是他三姨。这位顶级权宦子弟,从小就没经历过什么风浪,所以后来,就逐渐成了一个纨绔子弟。最后更是胆大包天,靠着管理车马的机会,直接贪污了北军的军费!数字更是高达一千九百万钱!


       而北军的负责人,恰好正是任安。
       所以,卫家的下一代,非但没有积极笼络旧部,反倒是利用上一代的关系,去靠着这些旧部,积极敛财。贪污受贿这种事情,历来都被大家所不齿。就算卫青当年提拔了任安,任安不会直接去举报卫家。可是这种行为,依然会让任安对卫家失去信心。
       而之前卫青提拔他的香火情,经过多年的淡化,以及卫家二代的滥用之后,自然也就彻底没了。所以,等到巫蛊之祸发生的时候,任安才会选择闭门不出,选择了两不相帮。
       而卫青其他的旧部,其实也大多都是如此。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因为卫青去世,导致卫家很多旧部的关系断了。虽然靠着卫青提拔的情分,他们还愿意支持卫家。但是后来,卫家的继承者,既不懂得维护关系,而且还给这些旧部添麻烦,甚至还打算往这些人头上甩锅。
       如此一来,这些旧部也不傻,自然纷纷脱离了卫家。卫家后来的倒台,以及巫蛊之祸的发生,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选择两不相帮的任安,后来也没落得什么好处。等到汉武帝查清真相之后,对这种行为非常恼怒,直接下令砍了任安。
       当然,任安这个名字,真正为后世所熟知,还是因为他和司马迁关系比较好。司马迁经常给他写信,临死之前还给他写了一封《报任安书》,所以才让他出名了。


       这就是任安,一个卫家旧部的故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