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人治的封建社会,当权者经常任性办事,对下属“破格提拔”,留下诸多笑话。

《连升三级》就是发生在明朝时候的用人笑话。

一个叫张好古的家伙,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盲,他却异想天开,进京赶考。考官误以为他认识魏忠贤,便让他得了第二名。

张好古走了狗屎运,真的成为朝廷官员,开始堂而皇之地处理政务。

这样的事看起来很偶然,其实并不鲜见,在封建社会时常发生。原因很简单,根据个人好恶来提拔官员,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

很多时候,皇上提拔谁根本不用考察,也不用评议。只要他老人家高兴,哪怕是没有什么才华的农民,说不定也会到紫禁城,当朝廷大官。

既然皇帝会根据个人爱好会将一个普通人送上天,也会根据个人憎恶,把一个有才华的人打入地狱。

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位湖南才子,仅仅是因为统治者不喜欢他的名字,本来该金榜题名的他却名落孙山,没有了出头之日,白吃了十年寒窗之苦。

谭延闿生于1880年,是湖南茶陵县人,出生于诗书门第。

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就很厉害,在咸丰年间中过进士,仕途顺利,曾当过浙江巡抚、陕甘总督、官至工部尚书,后高就两广总督。

中国有句俗语,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爱打洞”,这话听起来很反动,是血统论,不科学,其实有一定道理。因为穷人家的孩子大多都上不起学,不上学怎么成才?

再说,后天环境很重要,父亲是文人,一生下来就闻到书香,听到读书声,耳濡目染也会喜欢上读书。

还有,父亲是文化人,辅导起来也得心应手。这样的孩子,想不成才都费劲,总之可以赢在起跑线上,比农民的孩子更容易金榜题名。

说起来谭延闿出身并不高贵,他的母亲原来是个丫鬟,逆袭成为小妾。在封建社会很讲究嫡庶,作为谭钟麟的庶出子,谭延闿地位可想而知。但是再怎么也比穷人强,起码不差钱,能读书。因为条件好,谭延闿5岁就入了私塾。

再说了,谭钟麟的儿子也不算太多,在他心里并不太分嫡庶,希望每个儿子都成为国家栋梁。

父亲望子成龙,管教很严,规定儿子三天必须完成一篇文章,五天要创作一首诗,十天读完一本书。不光如此,谭延闿还被要求写读书笔记,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

再怎么说,如果自己不努力,都是白搭;外部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由于母亲身份很低,在家里很受歧视,谭延闿小小年纪就发誓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让母亲能挺直腰板。

因此,他读书动力十足,简直是废寝忘食。付出就有回报,谭延闿11岁就才华横溢,写诗作赋,小有名气。就连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都知道谭延闿的名字,说他是"旷世奇才"。

翁同龢认识谭延闿并不奇怪,他跟谭钟麟同朝为官,也没少点拨谭延闿。1893年,谭延闿到长沙参加童子试,毫不费力考中秀才。就在他摩拳擦掌,打算进京赶考的时候,他的父亲谭钟麟生病了。

这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年过七旬,生病再正常不过,而且很难治愈,属于年老体衰。谭延闿是个大孝子,便放弃了考试,选择在家中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

当然,在照顾父亲的同时他也没有荒废学业,夜深人静,父亲睡着后,他挑灯读书,直到五更。

1904年,24岁的谭延闿信心满满,进京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了会元。4月参加殿试,他成绩优异,列为二等第三十五名,被皇上赐进士出身。

所谓的会试,是在礼部举行,主考官是礼部官员;而殿试,则是在金銮殿举行,皇上是主考。

能成为进士,自然也很了不起,成绩出来后,谭延闿也很开心,父母也为之感到骄傲。

但是小道消息随即传来,说这事有蹊跷。事实上谭延闿是会试第一名,按照正常的情况,殿试的成绩也错不了。

当然,在历史上,会试第一的,在殿试中不一定也得第一。明清两朝六七百年,只有五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和殿试都是第一)。

但是谭延闿不一样,他文章极好,书法也不错,所以大家一致看好,说他肯定是头名状元,毫无悬念。

之所以没有成为状元,问题出在慈禧老佛爷那。小道消息说的有鼻子有眼儿,说慈禧太后看见谭延闿这个名字的时候,皱起了眉头,脸阴沉下来。

老太婆此刻想起了一个人,戊戌变法七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法的推动者,他跟光绪站在一起,与慈禧太后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

变法内容很多,包括发展民族工业,跟世界接轨,健全法制,推广教育,放弃独断专制等等。但是在慈禧看来,实质上就是光绪向自己夺权,不再愿意当傀儡皇帝。

如果变法成功,慈禧不但大权旁落,而且很可能成为阶下囚。

不过,姜还是老的辣,在荣禄等人的支持下,这场变革仅仅维持了百天,就以光绪帝被囚禁,变法骨干被杀害或者逃亡而拉上帷幕。

需要一提的是,变法骨干中,谭嗣同是最激进的,他曾经深夜游说袁世凯,要把慈禧抓起来。

也因此,慈禧唯独恨透了谭嗣同。

而考生谭延闿也姓谭,跟谭嗣同一个姓,不光如此,两人老家都是湖南的。想起那场变法,慈禧就脊背发冷,想起谭嗣同,她更是毛骨悚然,闭上眼睛就会看到他。

这个名字就已经让她心生恨意,浮想联翩。事实上,谭嗣同比谭延闿大15岁,前者是浏阳人,后者是茶陵人,两地相距三四百里。慈禧不管这些,把谭延闿名次往下拉,只给了他个二等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

老佛爷再一翻名册,看中了一个名字——刘春霖,这哥们写的一手好字,再加上名字特别吉利,春天的甘霖,慈禧想到今年多地上报干旱,为了讨个好彩头,便大笔一挥,钦定了刘春霖为新科状元。

这对谭延闿来说很不公平,可在慈禧自己看来,已经是手下留情,不给你抓起来就是恩典了。

听到这个消息,谭延闿哭笑不得,这老佛爷太荒唐了,这样任性的女人主政清廷,大清未来还有什么希望?

从此,他对清廷仅有的一点幻想也扑灭了,开始坚定不移追求“宪政”,支持“共和”。

武昌起义爆发后,很多清朝官员都在观望,黎元洪还是被革命军用枪逼着参加革命的。而谭延闿则毫不犹豫,立即占到了革命一边,出任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

因为他很有名望,这对百孔千疮的清政府来说,是致命一击,至少他为推翻清廷是出了一大把力的。1912年北京政府成立,他出任湖南都督,9月兼湖南省民政长。

在此期间他还加入国民党,跟袁世凯划清界限。袁世凯暗杀宋教仁之后,他旗帜鲜明反对,参加二次革命,并且宣布湖南独立。

1915年,袁称帝后,谭延闿 更是宣称与窃国大盗势不两立,勇敢参与护国运动。

1922年,谭延闿成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曾先后出任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长、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代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对谭延闿这位元老非常客气,不仅让他主持了自己和宋美龄的婚礼,还继续让他担任要职。

蒋介石成为中华民国元首之后,谭延闿出任“行政院”院长。

1930年9月,谭延闿患脑溢血猝然离世,年仅50岁。去世前,他还担任着国民党中执委、中常委。作为辛亥革命的功臣,他被葬在了孙中山陵墓附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不是慈禧的打压,谭延闿当年就会成为状元,担任清政府要职,他很有可能成为大清利益的维护者,而被扫入历史垃圾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