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在今天已是一个大家所熟悉的名词。其实贸易战并不算什么新鲜事物。早在上个世纪美国与日本之间就曾爆发过长达30多年的贸易战。20世纪50年代日本纺织品就在战后经济复兴的大趋势下开始抢占美国市场。进入60年代后这一现象已引起美国的重视,最终美国通过限制日本纺织品的法案迫使日本“自愿限制出口”。到了70年代日本的钢铁行业取代纺织产业涌入美国市场,于是美国在1977年发起反倾销起诉迫使日本“自愿限制出口”。

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政治军事领域面临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的分庭抗礼,在经济上则面对日本越来越明显的挑战。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逐渐走入低谷:住房金融产业出现危机,社会信用危机日益严重,失业率不断上升,财政赤字创下历史纪录。反观日本经济自50年代起就始终一路高歌猛进:1967年日本GDP超过了英、法这两个老牌列强,1972年日本GDP又超过了当时的西德。

到了1985年日本这个国土面积只有30多万平方公里的二战战败国在经济总量上已超越了2200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苏联,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与法国的GDP总量加起来才勉强接近日本。当时东京一地的GDP比我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高。在当时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占据了近一半。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人均GDP也一度排到了全球第三。手里拿着大把美元的日本人开始在美国大肆购买。

到80年代末全美10%的不动产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美国媒体发出惊呼:“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第41个县”。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节能省油的汽车对美出口大幅增长引发了日美贸易战中最激烈的汽车战。到了80年代末日美贸易战又转入以半导体及电子产品等高新技术领域。整个美日贸易战过程中日本往往迫于美国的压力而“自愿限制出口”,但日本总能开发出新产品以替代原有的被限制出口的产品推向美国市场。

纺织品被限制后日本就向美国出口钢铁,钢铁被限制后就出口汽车,再后来日本又向美国市场出口电子产品......这样一来美国压制日本经济的预期目标始终难以达到,直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产后日美贸易战才真正画上句号。说到这儿其实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日本为什么屡屡迫于美国的压力“自愿限制出口”?为什么美国几番施压都没能实现预期目标?最终美国又是用什么方法成功打压日本的?

日本自二战结束以来就被剥夺了合法拥有军队的权利。冷战时期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战略目标而事实上恢复了日本的军事武装力量,然而自卫队和军队毕竟还是有所不同。单纯依靠自卫队并不能完全满足日本国防的需要。驻日美军实际上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军事力量。日本在国防安全上需要依赖驻日美军,另一方面驻日美军的存在对日本也是一种强大的威慑。日本既有求于驻日美军又畏惧于驻日美军。

在日美贸易战历次谈判中美国屡屡将经济问题与驻军等政治问题捆绑。60年代美国与日本谈限制纺织品出口时就将其与驻军安保问题捆绑。缺乏自主国防力量的日本面对美国的施压除了乖乖就范别无选择。除了军事上的控制之外美国在政治上经济上也绝对控制着日本。日本的战后宪法实际上是按美国意志制定的,日本战后的政治结构也是由美国改造出来的。日本是个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体,而美国市场又是日本最大的客户。

如果美国这个最大的客户对日本产品关闭大门,那么日本企业就将大批倒闭,日本经济即使不崩溃也要送掉大半条命。这也就不难解释在日美贸易战的过程中日本为何往往迫于美国的压力而不得不“自愿限制出口”。日本为应对美国的压制加大了对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力度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美国对纺织品设限后日本就转而出口钢铁,美国对钢铁设限后日本就出口汽车......

日本总能找到新产品出口到美国,而且还能始终保持本国商品的竞争力。日本还通过直接投资绕开美国设置的贸易壁垒:丰田、马自达等企业纷纷在美投资建厂。到1984年日本对美直接投资在其整个对外投资中所占比重达到1/3。日本不仅通过直接投资绕过美国的贸易壁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美摩擦带动了对美贸易。此外日本通过开发韩国、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中国大陆、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日本多管齐下的应对使自己在美国的持续打压下坚持了30多年。80年代里根政府上台后对日本的压制进一步升级。1985年9月22日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日本五国财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签订了《广场协议》。协议内容主要包括: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按约定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

协议签订后不到三年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这也就意味着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极高。日元的升值意味着日本生产的汽车、彩电等商品变贵了,因此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就随之下降了。与此同时大量海外资金进入日本套利使房价、股价呈现出虚高态势。签订《广场协议》的次年美日贸易逆差达到了586亿美元,而此时美日贸易摩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

当时日本松下公司推出了比美国英特尔公司功能更强、价格更低的芯片产品。英特尔在日本芯片的进攻下裁员1/3被迫退出存储芯片市场。事实上整个硅谷都陷入了与英特尔相似的处境。当时近8成美国存储芯片企业宣告破产。幸存下来的美国芯片公司成立了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在媒体上造势称:日本科技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指责日本组建“研究组合”以补贴企业的行为是“不公平竞争”。

1986年初美国以日本DRAM存储芯片存在倾销为由要征收100%的反倾销重税。此后美国以反倾销、反投资、反并购等手段进行贸易保护,对日本出口到美国的芯片产品进行价格管制。到了1996年日本芯片产业在全球的份额已不足30%。当时美国FBI的特工人员甚至假扮成IBM公司的员工对日立、三菱等日本企业谎称手握IBM绝密设计资料且只要价格到位就可以进行交易。

日立、三菱上钩之后美国司法部门就以此坐实了“日本企业窃取美国技术”的罪名。接着IBM对日立提出巨额赔偿诉讼,同时美国媒体开始铺天盖地渲染日本企业的“窃贼”形象。用钓鱼执法的方式坐实日本企业“剽窃”的罪名、以重金诉讼相威胁令日本企业有苦难言。冷战时期美国对自己阵营的国家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进行了诸多限制并专门成立负责实施限制的机构——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

日本东芝公司却暗中向苏联出口被巴统明确列为禁止向苏联出口的精密机床。1987年事情败露后美国提出了一大堆制裁东芝的议案:罚150亿美元,对所有从东芝集团进口的商品加收100%的关税,停止从东芝集团进口任何商品5年,关闭东芝在美国的所有工厂,把东芝从美国永久赶出去等等。在此期间美国政客趁机掀起了一波抵制日货运动。最后东芝和日本政府主动屈服争取到减轻制裁,但美国打压日本高新技术企业的目的已然实现。

1989年前后日本政府又在美国的压力下达成《日美构造协议》。接下来美国又一个动作令全世界的金融投资大鳄们都加入到打压日本经济的行列中。这就是日经认沽权证的推出:该权证本质上就是一个看跌期权。这意味着日本股市下跌会增加日经认沽权证的价值,那么投资者就会收获丰厚的现金回报。这样一来全世界的金融投资大鳄都加入到打压日本股市、绞杀日本经济的行列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