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是一部黑色幽默片,它以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的浮华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荒诞离奇而又值得深思的故事。 影片以20世纪20年代的芝加哥为背景,当时的社会是“魔弹论”(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的社会。 受19世纪末“黄色新闻大战”的影响,在煽情主义基础上,媒体注重对于犯罪、丑闻、八卦、离婚和性等问题的报道,虽然之后黄色新闻渐渐在新闻大战中败下阵来,但在当时黄色新闻已悄然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主流。 20世纪初的芝加哥是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大城市。 犯罪率居高不下也使得芝加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暴力之都。

《芝加哥》之故事叙述线索 《芝加哥》的文本叙事艺术,主要以人物为基础,可以把影片分为两个线索: 一个是“萝茜线”,天真,梦想成为明星——发现被骗,犯罪杀人——初进监狱,见识社会——同流合污,茁壮成长——运筹帷幄,巧妙演戏——计策成功,无罪释放。 影片讲述了萝茜的成长史,她一开始只是天真的想通过一个买家具男人的关系网,登上舞台自由的唱歌跳舞。 殊不知这个男人只是为了她的美色而欺骗她,在对她失去了兴趣以后甚至对她大打出手,一怒之下,萝茜选择杀死这个欺骗玩弄她的男人。 随后,萝茜被捕,并被告知有可能被判绞刑。 在监狱中,她慢慢认识了社会的欺诈、贪婪和腐败,萝茜也在渐渐成长为一个懂得现实生存手段的人。 她利用媒体和颠倒是非黑白的律师比利,通过自己努力的“演出”,成功的达到了自己以前努力付出却无法达到的目的——名声大振,并且最后无罪释放。

确切的说,“凯莉线”应该是凯莉与萝茜之间的关系线。 一开始的凯莉是萝茜的偶像,她高高在上,第一次见面她就用盛气凌人的态度给了萝茜一个下马威。 开始萝茜不相信凯莉,后来无罪释放后的两人因为共同的梦想和利益目的终于化敌为友走到了一起。

《芝加哥》之舞台艺术魅力 影片的类型是歌舞片,最能展现该片特色的是舞台上的歌舞表演。 舞台上的表演不仅叙述了故事,而且舞台将灯光、音乐、舞蹈、色彩等一系列的视听元素结合在同一空间里。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现实和舞台的剪接几乎都是运用相似性剪接来完成的,这也是影片的镜头流利的原因。 比如说影片的第11分38秒,电筒的“灯光”和舞台的“聚光灯”自然转接靠的是光的相似性;

第23分08秒,通过在极其安静环境中的水滴声和脚步声的节奏自然承接到“监狱探戈”的表演;

还有第51分58秒,萝茜的自述也是靠监狱中的妈妈的“笑声”和舞台下观众的“笑声”这个声音的相似性连接起来的。 而与灰暗的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中的叙事性歌舞表演场景全都是色彩饱满、热情奔放、动感十足的舞台天堂,这样热情奔放与灰暗阴沉来回的切换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反差。 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个经典的舞台片段来感受《芝加哥》的舞台艺术魅力: 经典一,监狱探戈——经典的舞台表演 这段监狱探戈堪称是整部影片最大的舞台亮点。 声音的节奏、舞台的灯光、舞蹈的震撼力配合的恰到好处,绝美的画面让人心随所动。 这六个不同的单词作为六起命案的主题词引出每个人犯罪的原因,犯罪过程用不同的舞蹈来演绎。 这个舞台基调依然是刺眼的红色,红色的丝带(献血的象征)此刻在她们的手中就是杀人的工具。

唯一不同的就是乌克兰女子的表演。首先,她的整个演出打的都是白色的光,万红丛中一点白,非常突出。其次,她们都承认自己谋杀,只有这个外国人一直强调自己无罪。这里也为后面“无罪者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整场演出,这六个女人的服装都带有束缚的元素,比如丝袜、背带。 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个个铁笼所造成的视觉压抑感更是将一种灰暗阴沉的基调渲染到极致,灰暗的现实时理智、秩序、伦理道德束缚的世界。 虽然在这个牢笼里,她们杀人了,但她们可以高呼“那是,不过不是罪,因为他们完全咎由自取!”她们用强而有力的舞蹈跳出她们内心的愤怒。 经典二,提线木偶 当然,本是主角的萝茜也是众多木偶中的一个,事实上萝茜所陈述的内容都是比利一开始就编造好的。

经典三,成名演出 当萝茜和凯莉达成一致,最终登上芝加哥舞厅进行成名演出时,故事的戏剧性在最后的歌舞声中再一次被推到了高潮。 先看二人出场的抒情演唱,几乎是根据萝茜的现实生活唱出来的,突然抒情音乐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纵情爵士的音乐和舞蹈,然后就是颇具黑色幽默的道具——枪的上场。 大家知道她们二人就是用枪杀死了被判她们的男人,而现在她们不但无罪释放,而且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还拿了比她们杀人时大好几十倍的枪作为特色道具,用她们曾经的犯罪行为做噱头,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在这场极具讽刺意义的表演中,观众们“毫不吝啬”的奉献出自己的掌声。

无论是镜头的运用,场景的布置,人物的动作,音乐的配合还有灯光的效果都是一气呵成,相互融合在一起来表现主题,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听觉上的震撼。 用视听手段表现故事文本,此时的视听语言比单纯的文本叙事显得更加有力! 与传统歌舞片中大多表现美好爱情主题不同,《芝加哥》将谋杀、压抑、欺诈、贪婪、腐败等元素融入到这部歌舞剧中,使之具有创新色彩和时代感。 二十年代的芝加哥,夜总会的灯红酒绿、麻木的无耻看客、“有付出必有回报”的腐败监狱之花、怀着成名梦想却被现实狠狠打碎的萝茜、被男人背叛毅然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凯莉,每个人的鲜明个性的塑造,影片色调的对比,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荒淫无度、浮华躁动和黑暗腐朽。 影片也似乎有些女性主义的色彩,但又不全然是女性主义,正如在监狱探戈那一段的分析,她们的服饰都是带有束缚的,虽然她们挣扎,但还是逃不过监狱的牢笼,毕竟,两位主人公最后得以出狱并名声大振的还是靠比利·弗林这个男性的帮助。 当然,大众传媒更应该从影片塑造的媒体形象引起深刻反思,时刻提醒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部影片给我们带来华丽舞台和美妙表演的同时,让歌舞片这种同时融技术与艺术、剧情和现实为一体的影片创作类型走入我们的视野,以一种新鲜活泼的方式带给人们视觉的盛宴和心灵的冲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