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从上古时期被人们制造出来就一直流传至今,是全世界人们都非常喜欢的一种饮品,宴请宾客,朋友聚会,逢年过节都少不了酒,酒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仪狄,在《世本八种》中就记载着“仪狄始作”,然后还有猿猴造酒和杜康造酒这些种说法。

不管是哪一种,造酒的原材料都是差不多的,猿猴造酒的由来是说猿猴们喜欢收藏野果在一个地方,然而果子不易储存,到了最后就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之下成了酒精、酒浆,也有了许多的传说,明代周旦光的《蓬拢夜话》中就提到了黄山猿猴喜欢酿酒的故事。 酒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放的越久就越香,其中的原因就是在酒里面产生的缓慢的化学反应,人们常常闻到的酒香味是乙酸乙酯的味道,但是新酿造的酒当中,乙酸乙酯的含量并不是很高,而且酒中的醛和酸的占比很高,这就造成了新酒喝起来有些苦涩感,这就是为什么酒要放置的原因,就是让其中的羧酸与酒精发生酯化反应,这样就能生成具有香味的乙酸乙酯,酒喝起来也就醇香可口了。

那么酒的存放时间是否越久越好呢?当然也不是,酯化反应是有一个反应最终的时刻的,过了这个时刻,里面的乙酸乙酯就不再增加了,如果保存的不好,不如说密封没有做好的话,这里面的酒还会醋化,也就是变酸最终一坛好酒就这样浪费掉了。 1974年的时候,我国的东北地区辽宁沈阳叶茂台村发现了一个遗迹,当时的村民在挖自家地基的时候挖出了瓷器,上面的字自己都不认识,于是他觉得这肯定是文物,于是将相关信息及时的向有关部门汇报了,于是当地政府派了一队专家前来考察。

专家们对现场进行了勘察以后,发现了一大片墓葬群,而且根据其年代推算,应该是辽朝的墓葬,沉睡千年之久的辽朝墓葬群就这样重见天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对于研究辽国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所以专家们对于墓葬的开挖也是小心翼翼的,在墓葬之中出土了很多的文物,有瓷器还有一些金银首饰等。 辽国人在没有汉化之前保留着辽国游牧的风俗,当地人死去以后都是直接放到树上,三天之后才会收敛尸骨,直到后来汉化之后才慢慢学习中原文化开始进行土葬,在这样的一个稀有的墓葬之中,专家们发现这是一个辽国高官的墓葬,而且墓葬出土的还有两个白瓷注壶,当考古学家冯永谦拿起来的时候,发现这个瓶子还有点沉,他拿着晃了晃发现里面还有液体。

考古经验丰富的冯永谦断定这里面装的应该是酒,不过由于在地底下沉睡了千年之久,木塞早就已经腐朽了,考古学家们将酒瓶小心翼翼的清理干净,众人忍不住好奇心纷纷上前来闻这坛千年老酒,可是什么也没有闻到,这也难怪,毕竟已经封存了千年之久。 但是这酒到底能不能喝呢?在场的所有人心里都没有底,毕竟这么久的酒万一有毒的话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虽然有人提议带回到实验室进行化验之后再喝也不迟,但是如果就这样带出去的话,本来就不多的一点酒味也都挥发殆尽了,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这个液体的价值了。

于是冯永谦决定自己来尝试一下,他将液体从瓶子里倒了一点出来,用嘴巴抿了一小口,所有人都紧张的看着他,看冯永谦一点事没有,考古队员问他:“是不是酒?有什么味道?”冯永谦慢慢回答:“有点土腥味。”这样的回答有点普通,不过从这件事当中我们能看到辽国人在生活当中是很喜欢饮酒的,而且这个酒后来经过化验以后其含有少量的乙酸乙酯和一些微量元素,这就证明了古人的酿酒技术还是非常的不错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