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猪肉,想必很多喜欢吃猪肉的朋友瞬间就会流下口水。诚然,以猪肉为核心组成的美食数量的确是非常多:诸如红烧肉、饺子、梅菜扣肉、把子肉、辣椒炒肉等等都是名气很大。

可是白白胖胖的家猪只是驯化后的亚种。其上面还有浑身带刺、力气很大的野猪。有些居住在靠山的农村地区的人们甚至于还会每年冬天去猎捕野猪。原因无它,肉质肥美嚼劲十足。

当然其中的原因还包括吃腻了家猪,想尝尝野味的激进因素。可是野猪为什么没有像其他带毒的生物一样进化出属于自己的毒刺或者是毒牙呢?我们都知道动物有进化保护机制。

这个机制的体现就是当生命受到自然环境或者是其他物种的威胁时,就会朝着一个十分利好的方向而进化演变。像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长颈鹿就是如此,原来的长颈鹿并不高。

像蛇类中亦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两种。诸多例子其实不胜枚举。为何野猪没有进化出有毒的肉呢?或者这个疑问可以再放大一些:为什么体型较大的动物都不是富含毒素的生物?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而且就藏在体型较大这个方面上。目前科学界较为普遍的解释是体积越大的动物其进食能力也就越大。故而只是区区一些毒液根本就无法满足它们捕食的需要。

哺乳动物大都没毒

我们都知道,在广袤而神秘的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是富含毒素的。可是也有一些生物一丁点毒素也没有。在自然法则进化下的各种生物无一不是属于这两种大方向。

可是哺乳动物却几乎都是不含毒素的。一些动物学家就曾专门对哺乳动物进行研究和探查:最终发现已知的5000多种哺乳动物里,其实真正含有毒素的并不超过十种。

并且这十种哺乳动物都是处于相对边缘的物种。这个发现就预示着哺乳动物朝着富含毒素方面的大进化方向并非主流。而且就现有的迹象和数据来看:无毒才是成功之路。

科学家们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得出来有毒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即都是属于真无盲肠类大目。真无盲肠类是哺乳动物中相当古老的类群,据悉早在白垩纪时期就已出现。

但这个谱系的成员却并非都是体积较大的哺乳动物。反而恰恰相反:因为鼩科和鼠类才是它们的主力军。值得一提的是,鸭嘴兽也算是其中的一种。都是含有一口毒牙的小型生物。

哺乳动物更为好斗

其实体积大往往也就意味着这种生物十分好斗。因为可以用暴力将其他生物碾压致死,这就意味着其捕食的进化方向已然抛弃了此前的毒液喷发。像蛇类中的蟒蛇就是如此。

相信还有很多朋友都对86版《西游记》中的蟒蛇妖历历在目。毕竟那可是用的真蟒蛇来拍摄的。而蟒蛇最喜欢的捕食方式就是利用粗壮的身体去缠绕在生物的脖子上,然后直接扭断。

就好像治疗歪脖所发出的声音一样:咔吧一下,猎物就死了。蟒蛇就将它吞进了肚中。哺乳动物在进化中得到了越来越快的新陈代谢速度,这种速度使得它们的体表肌肤更为发达。

通俗点说就是力量大、速度快。可以在电光火石之间一击毙命。像东北虎就是最好的例子,尽管东北虎也可以持续战斗。可谁都会喜欢省力的方式。这样一来,毒发的效果微乎其微。

顺势而来的便是:哺乳动物们就在体积越大的方向上狂奔了起来。旧有的毒液攻击方式也就成为了被抛弃的对象,因为实在太过鸡肋了。更何况搏斗就可以解决问题,打不过还可以跑。

哺乳动物讲究效率

还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原因就是:讲究效率。毒液攻击去猎杀猎物的方式实在太过缓慢,并不能满足大型哺乳动物的需要。而且这一点也可以反向举例来说明:体积越大的哺乳动物,

要想完全将其麻痹,所需要用到的麻痹剂量往往会越多。其实这个体现换到人身上来说也是如此。刚出生的小孩可能不需要那么多的麻药;但一个成年人所需要的麻药剂量就很大。

如果将人类也比做是一个猎食者的话。如此庞大的体型自然而然不会成为小型且富含毒素的生物的首要攻击目标。这是因为生物们的向下兼容特性普遍都是非常强大的。

与其让自己受伤,还不如让自己多战斗几次。在狮子、老虎这种顶级捕食者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们并不会将那些体积较大、比较棘手的动物们当做是首要选择。

而且体积越大就意味着进食能力和消化能力越强。这就使得哺乳动物的捕食需要讲究效率,如此一来,哺乳动物便会自然而然地更加依赖于强壮的身体。这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野猪肉并没有毒也就不奇怪了。如果猪肉有毒的话,说不定家猪还不会沦落到如此境地。同样的道理,家禽亦是如此。不过野猪肉也是含有一定风险因素的,千万不要多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