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伐夏,双方战于鸣条,结果夏朝一战而亡。对此,史记记载的是夏桀不修德、商汤修德,然后双方爆发鸣条之战,最终“桀走鸣条,遂放而死”。

问题在于:对于商汤伐夏具体细节,史书记载较少,似乎自东向西进攻,然后夏朝一夕而亡,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商汤究竟怎么灭夏?

对此,过去百年考古发现,大致捋清了真相。其中,地下出土的战国竹简,更是揭示了商汤灭夏时使用了“诡计”,最终出其不意的绕过夏朝防线而直捣黄龙,攻占了夏都斟鄩,此后才出现鸣条之战。

商汤步步紧逼

先秦史书记载,商汤灭夏之前,先灭了夏朝豕韦、顾国、昆吾等铁杆属国。与周灭商一样,先打掉铁杆夏朝盟友,逐步侵蚀夏朝势力,最后才对夏族势力发动攻击。

对此,现代考古佐证了这些记载的可信度。过去,古人认为商汤从商丘发兵攻夏,但商丘到洛阳二里头高达300余公里,这个距离实在太远了些。现代考古发现郑州二里岗商文化遗址(距今3620年左右),说明商族势力已经扩展到了郑州一带,且距离二里头不到100公里,已经逼近夏朝核心区。

既然商汤敢在距离二里头不到百公里之处筑城,显然说明其已剪除夏朝在东南部、东北部的大量势力,否则就会面临二里头与东南或东北的夹攻。而以史书记载看,豕韦、顾国、昆吾都在郑州南部或北部,因此二里岗遗址的出现,说明商汤已经灭了这些国家,二里头政权已无外围势力缓冲。

战国竹简清华简《尹至》记载:刺探夏朝情况的伊尹,从夏都西邑用十天回到亳都,向商汤汇报了夏朝内部人心涣散,随后“汤盟质及尹,兹乃柔大禜。汤往征弗附。挚度,挚德不僭”,即举行“大禜”之祭,然后出兵攻打不归附的邦国,伊尹帮忙谋划,秉德无差失。

从二里头到郑州二里岗肯定不需要十天,但从二里头到商丘却大约十天步行路程,即当时商汤势力在商丘,或在距离二里头300公里左右的东北部地区。大概通过“往征弗附”,灭掉了豕韦、顾国、昆吾等邦国,然后入驻二里岗地区,开始作最后的灭夏准备。

商汤攻夏诡计

学者钱耀鹏总结过中原龙山文化聚落分布规律,就是多数成扇形分布,中心部落位于或接近扇心,而扇心背后往往有一些险要地势,二里头防御体系大致也是如此。

考古发现夏朝为应付东夷与商族入侵,在二里头以东建立了多个军事据点,比如荥阳大师姑、新郑望京楼、偃师灰嘴、巩义稍柴、禹州瓦店等,相当于形成了一个扇形防御圈,二里头大约位于扇心。

问题在于,商汤伐夏前线基地在二里岗,位于二里头的东部,那么商汤如何突破防线,攻到二里头呢?

对此,清华简伊至给出了答案:“往征弗附”之后,“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夏播民入于水,曰:‘战’。帝曰:‘一勿遗’。”即商汤绕过东部防线,自西进攻西邑,夏民逃到水地,商汤说战斗到底,大概是占卜得到的天帝回答是全部格杀。

《尚书·汤誓序》伪孔传云:“汤升道从陑,出其不意。”其中,“陑”应是山阜之地,地势较高,故而古人云“升”或“降”(下陑),结合清华简和考古来看,“陑”应是嵩山西部山脉,商汤由此绕过夏朝东部防御阵线,出其不意的直攻二里头——斟鄩。

也就是说,二里头的扇形防御阵线,如果商汤自东往西进攻,那么就会面临层层阻击,但若绕道西线,直接攻打扇心——二里头,那么无疑就会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当然,夏都在西部不是没有防御,而是有位于洛阳伊川县的“有莘国”,但可惜有莘国与伊尹背叛夏朝,让商汤大军得以通过。

余论

商汤从郑州出兵,绕过东部的防线,从西部直攻夏都,那么结果如何呢?

上博简《容成氏》上,商汤突然兵临城下,攻入北门,夏桀逃到历山,之后“汤又从而攻之,降自鸣条之遂”,后来夏桀逃到南巢,“汤又从而攻之”,最终夏桀又逃到苍梧之野。除了夏桀逃到苍梧之野部分,容成氏上的其他部分,在先秦史书上都有记载。

因此当时局势应为:商汤攻破二里头——斟鄩之后,夏桀仓皇出逃,但因还有部分主力部队,尤其是东部的防御部队,故而才有最终的鸣条之战。

由于鸣条之战中,夏朝主力尽失,于是始于大禹的夏朝灭亡,或因淮夷涂山氏(大禹之妻,蚌埠禹会村遗址可证涂山氏所在)的缘故,夏桀决定南逃。其中,安徽合肥巢湖附近的三官庙遗址,是一处有二里头文化高等级青铜器的兵灾现场的遗址,应是商汤追杀夏桀的结果。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清华简伊至、上博简容成氏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