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9736,阅读时间:约25分钟

编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那篇《 10年内摧毁中国宗藩体系,甲午战争前,是谁助长日本侵略野心?》中提到了两个重点:1.日本不承认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2.只有在清朝先出兵朝鲜的情况下日本才能出兵。那么这两点有什么战略意义?日军又是如何发动甲午侵略战争的?清军在最初开战时为何会以惨败收场?

最后的战争准备:从“六二出兵”到“七二三事件”①

从外交上来看,日本既然不承认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那么就“应该”让其“独立”。而从军事上来看只要清朝先出兵,那么也就没有后续条约可以限制日本出兵的规模、军用物资等。因此日本等的就只是个借口。而这个借口很快就到了。

1894年年初,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朝鲜官军无力镇压起义。

▲安徽卫视纪录片《淮军》剧照:东学党起义

到了6月1日,日本在朝情报机构就传出一条新的情报:朝鲜准备向清廷求援出兵平叛。

为此日本就必须要清楚清廷是否出兵。于是日本在朝代理公使杉村睿便找到了袁世凯称“盼华速代戮”。而袁世凯的“脑回路”则是向李鸿章报告:“杉与凯交好,观其语意在商民”。

堂堂一个在朝最高官员居然如此异想天开。而反观日本则是在6月2日由伊藤博文召开内阁会议,陆奥宗光首先表示必须出兵。因为2天前的5月31日,众议院弹劾了伊藤内阁要求其解散。所以此时日本再不出兵,伊藤内阁可能要玩完了。

▲大河剧《坂上之云》截图:伊藤博文剧照

为此伊藤博文只得找到了参谋总长炽仁亲王及次长川上操六也请来参会。当晚川上操六强烈要求必须出兵。因为在壬午、甲申两次事变中日本的“失败”。另外川上推测中国派往朝鲜的兵力最少也有10个营的5000人。因此日本最少也要派遣一个混成旅团。(日本旅团的常规兵力在2000-3000人的规模,但混成旅团的规模可达8000人)

▲大河剧《坂上之云》截图:川上操六剧照

因此此次内阁会议讨论的就是如何发动战争并要取得胜利。

6月3日袁世凯通知杉村朝鲜已正式请求清廷派遣援兵。同日,驻清公使小村寿太郎和其它情报机构都电报陆奥清廷已经同意出兵的消息。得此消息后陆奥即命驻朝公使大鸟圭介马上返任。海军大臣西乡从道也决定派军舰载运大鸟及一支海军陆战队赴朝鲜釜山。

▲电视剧《甲午陆战》截图:小村寿太郎剧照

而在川上操六的授意下陆军一夜便完成了混成旅团的编制。6月5日便成立了“战时大本营”,大本营以参谋总长炽仁亲王为幕僚长。以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为陆军参谋。以海军军令部长中牟田仓之助为海军参谋。以陆军大臣大山岩负责陆军部。以海军大臣西乡从道负责海军部。

那么如果只是一个混成旅团的陆军和一部分的海军为什么需要让国家进入“战时状态”?

这是因为按照战时大本营条例,国家进入“战时状态”天皇的军令就超过国家法律。因为此时无论是内阁伊藤博文、还是军界的山县有朋都对大规模出兵有很大的顾虑。所以成立战时大本营后内阁乃至日本全体国民就只能为战事服务。

而清廷则派出了当年打太平军的淮军悍将:直隶提督叶志超(当时56岁)率练军、武毅军入朝帮助朝鲜平定起义,并于6月6日启程。

▲电视剧《甲午陆战》截图:叶志超剧照

但也就在5日下午,杉村派了一个叫郑永宁的翻译官来袁世凯处刺探出一个重要情报:清廷出兵的规模。

6月8日,首批清军由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统帅的910人开始在朝鲜牙山登陆。12日叶志超统帅的1055人也赶赴牙山。至25日第三批300人清军登陆完后在牙山集结的清军为2465人。

于是在这6月8日前后几天内,“战时大本营”的反应堪称“神速”:

6月6日,参谋本部收到驻华武官神尾光臣电报第一批清军已于同日出发。当即便决定不等混成旅团编成,先派先遣队进入汉城。

6月7日驻日公使汪凤藻将清廷应朝鲜之请派兵赴援一事照会日本外务省。陆奥宗光立即宣布日本也出兵朝鲜。同日衫村通知朝鲜外署日本出兵。

6月8日,朝鲜外署要求日本退兵。被拒绝。

6月9日下午3时,大鸟到达仁川港。此时在朝日舰已达6艘:松岛、千代田、八重山、筑紫、大和、赤城。随大鸟一同抵达的还有伊东佑亨。第二天。伊东组派遣了一支海军陆战队“护送”大鸟前往汉城。全队433人,携火炮4门。同日日本先遣队出发。

6月10日,朝鲜外务协办李荣植在汉城外的龙山与大鸟会面再次要求日军退兵,依然被拒。

6月12日,先遣队在仁川登陆。此后几天大岛混成旅团分批在仁川登陆。至16日混成旅团登陆完毕。兵力约为4000人。

▲央视纪录片《微观甲午》第一集剧照:清军登陆地牙山、日军登陆地仁川、平壤、汉城位置示意图

这样的举动也震惊了袁世凯。于是在12日当日与大鸟会面。结果大鸟来了个“缓兵之计”:先遣队接替原先的陆战队后返回。后续日军不再登陆。李鸿章对于此“结果”很满意。于是干脆命令叶志超、聂士成不再进兵。

而聂士成则回电:“韩乱已平,内渡可免口实”。但李鸿章出于对局势的盲目乐观而没有下退兵的命令。

6月14、15两日,袁世凯接连督促日本撤兵。结果被大鸟告知:“候国内复电需5、6日”但在实际上的15日大鸟已经收到了陆奥的复电要求日军屯兵于朝鲜。

▲大河剧《坂上之云》截图:陆奥宗光剧照

至此,双方关于撤兵的谈判实际上已经结束。李鸿章只得寄希望于英、俄等国的“调停”。

而在6月14日的日本内阁会议上,伊藤博文提议在朝鲜实施内政“改革”:清、日共同向朝鲜派遣官员,而且大至朝鲜中央财政、小到地方官吏的全面插手。并且如果清政府不答应,那么日军便不撤兵。甚至要单独让朝鲜实施“改革”。这一提议在会议上被通过后。也得到了明治天皇的许可。

到了6月17日,陆奥照会了清廷驻日公使汪凤藻传达了会议决议。汪凤藻在与其辩驳无效后也只得报予李鸿章。而袁世凯知道自己被“耍”了后,只得在18日一天连续拍发4封电报于李鸿章。前2封是请求洋人出面调停。后2封是希望增兵备战。

李鸿章接到袁世凯的电报后也决定增兵。但规模并不大:海军方面令丁汝昌增调镇远、广丙、超勇三舰赴仁川马山浦港。陆军方面则增调卫汝贵统盛军3000人。而日本与清廷的交涉此时已经从“撤兵”演变成了“如何改革朝鲜内政”。

6月19日驻清公使小村赴总理衙门催促清廷做答复。总理衙门大臣孙毓汶直接拒绝了日本所提方案。

6月21日汪凤藻根据总理衙门和李鸿章的指示再次拒绝了日本的无理要求。

6月22日明治天皇召开御前会议。除了伊藤内阁成员外枢密院议长山县有朋等人也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对清廷发出绝交书。并增派援军侵朝。会后陆奥照会了汪凤藻,当其面宣布与清绝交。

6月23日大本营向第5师团长野津道贯发出命令:第二批军队于24日出发。28日登陆完毕。

如此一来,在朝日军兵力已经超过了8000人。

而陆奥也在当日向大鸟发出指示:“不能以清兵撤退为由,我军便退兵。”同时为了让大鸟明白会议上明治天皇的亲令,还派外务书记官加藤增雄前往汉城。并还让其带上了一份挑衅清军的计划书。

该计划书的内容让大鸟于6月28日照会朝鲜外务督办赵秉稷时,质问其是否为“清国之保护属邦”?并要求第二日答复。朝鲜宫廷接到此等照会只得求救于袁世凯。袁世凯只得上报李鸿章处。但此时在朝清方电报系统突然“失灵”,李鸿章复电一直未至。赵秉稷只得在30日给予了模棱两可的回答。

但这样的敷衍并不能产生什么实际作用。到了7月7日大鸟要求朝鲜政府在8日必须作答。7月10日双方举行第一次正式谈判。会中大鸟给出了日方的方案,其大致内容为朝鲜大小官员由日方任命。并为日方发动战争做准备。

对此等提案朝鲜宫廷只得让外衙门协办徐相乔找李鸿章。李鸿章便让徐相乔回电朝鲜宫廷:内政改革自理。而这样的言语也算是给了朝鲜政府“定心丸”。因此在7月15日双方的再次会晤时朝鲜方明确拒绝了日方的提案,并要求日本撤军。

可在实际上这正是日本要的借口: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日本的提案要是通过,日方可兵不血刃控制朝鲜。可如果朝鲜拒绝日本就可进一步对其增加军事压力。

于是7月16日日本与英国签订《英日通商航海条约》。此举也意味着李鸿章寄希望于英国的“调停”破灭。17日战时大本营的第一次御前会议上,明治天皇做出了开战的决定。随后明治天皇发布旨令:桦山资纪接任海军军令部长。(原海军军令部长中牟田仓之助因对清态度不强硬被罢免)

因为桦山资纪对于与清在海上决战提出了三种构想:

1.日本海军胜利并夺取制海权。陆军便直入直隶平原。

2.日本海军与清胜负未分,陆军便驻守平壤。

3.日本海军战败,丧失制海权。陆军撤离朝鲜。海陆军一起固守日本海岸。

也就在此时发生了清、朝、日三方都意想不到的事:袁世凯居然因“病”回国了。

实际上,日军此时已经兵临汉城城下,袁世凯感受到的压力并不比朝鲜宫廷小。而朝鲜宫廷同样迫于压力凡事尽量和袁世凯撇开关系。但作为宗主国在藩属国的最高级别人员此时离境,也客观上造成了朝鲜只得单独面对日方的压力而举足无措。如此结果也直接造成了日方此后的更加肆意妄为。

但在7月19日驻天津荒川领事发来紧急电报:李鸿章决定将17营清军派往朝鲜。其中6营将于最晚于20日自大沽口出兵。

于是7月20日日方决定先下手。首先大鸟又向朝鲜发出2份照会:1.要求朝鲜单方面“独立”,并脱离与清的宗藩关系。2.要求朝鲜单方面废除与清廷的一切商贸协定。

面对如此蛮横的要求朝鲜宫廷不知所措。到了7月22日甚至要求清廷先撤兵。但不管怎么回复对于日方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日方的军事准备已经基本完成。最重要的开战借口也有了。针对此等状况,日方迅速做出反应:在朝日军攻占汉城的朝鲜皇宫。

因此在7月23日凌晨3时,侵朝日军开始攻打汉城。当天便将朝鲜这座王宫500多年以来积累的财富洗劫一空(其中还包括众多明清御赐物品)。然后便“扶持”大院君成立了亲日政府。

这个“七二三事件”在外交上对于清廷的打击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因为被胁迫的大院君只得单方面宣布脱离与清廷的宗藩关系。也就是说从此时开始,在朝清军已从其保护者变成了“入侵者”。而在朝日军则得到了一个“保护”邻国并帮助朝鲜“独立”的借口。

到了7月25日日本海军更是在丰岛海域不宣而战的伏击了前来增援的清军运兵船。

军事地理视野下的甲午的陆上第一战:成欢之战②


丰岛战爆发后,等待双方的就只有打了。而令在牙山的清军统帅叶志超意想不到的是此时的日军居然就在汉城以南10多公里的水原。因此叶志超便派聂士成率兵防守牙山东部的成欢。27日还加派了江自康(湘军唐仁廉旧部)率仁字营2营1000人协防。自己则防守不远处的天安,以构成犄角势。

▲央视纪录片《微观甲午》第一集剧照:成欢周边地形示意图

聂士成赶到后片刻不停的开始修筑防御工事。3天后便建立起了较为坚固的防御阵地。因此清日双方的前哨战就在成欢打响了。

▲电视剧《甲午陆战》截图:成欢之战剧照

但野津道贯不仅没有急于攻击,甚至没有急于到任朝鲜。而是先派出了大量的间谍。7月23日,清军在朝鲜的平壤电报局居然被日军间谍破坏。此后随着情报的不断收集,野津对于战场形势已经“一目了然”:清军在朝兵力总计3880人,驻守成欢的则只有叶志超等人原本驻扎在牙山的清军。

7月28日野津下令其麾下的大岛混成旅团4000人攻击成欢。

那为何野津只动用4000人的兵力?而且还等到28日才出兵?

事实上丰岛海战后,清军已经不可能再从海上增兵或撤退。而日军占领汉城后,在汉城南部成欢的清军其实已经陷入了“死地”。更重要的是日军还能从汉城劫掠以补充物资,甚至还能继续从海上增兵。如此一来日军在兵力和物资都对清军有了压倒性的优势。这也使清军此后的每一步都显得非常被动。

唯一有利的是朝鲜当地百姓对日军恨之入骨。日军光靠己方军队根本无法将后勤物资全部运送到成欢前线。为此日军中居然还有个叫古志正纲的少佐,因为后勤跟不上导致了军队无法行军,只能自杀谢罪。

反观提前3天赶到的清军,从布防上来看还是占有着很大的地理优势:

在成欢的东面是月峰山,山脚的东、北两个方向都是谷地地形。而且地形复杂。聂士成便只是派人沿山峦修筑了防御工事3座。并未在此配属火炮。而成欢西北大约2公里的牛歇里为丘陵地带。

清军在此构筑了防御工事2座。由江自康镇守。而从牛歇里的地理位置来看此处不仅可扼守日军进攻清军大本营牙山的道路。也可俯视通往汉城的官道。清军占领此处就可对经过此处的日军进行远程火力打击。因此聂士成便将全部的火炮放在了牛歇里。

同时聂士成还将成欢以北至安城渡口之间沼泽地带全部灌水以阻碍日军的行军。

但如此布防也而留下了一个隐患:防守月峰山的清军没有了重火力。

28日上午8时30分,大岛赶到了成欢附近,但没有急于进攻,而是亲自侦查了清军的布防。等到当晚11时才开始了进攻。具体部署则是大岛亲自率领主力向东由安城河上游迂回进攻防守薄弱的月峰山。另派武田秀山中佐率领偏师沿汉城官道方向牛歇里方向佯攻。

7月29日凌晨3点双方的战斗正式打响。

率先交战的是武田秀山率领的佯攻部队,在安城渡口遭到了300人清军的伏击。

▲央视纪录片《微观甲午》第一集剧照:安城渡位置示意图

从地形上看安城渡此处的地形复杂,村庄、丛林又多,是个绝佳的伏击点,再加上清军事先拆除了桥梁和堵塞了河道,使得水位升高了很多。这样也使得周边的区域成为了洼地。结果渡河来攻的日军光淹死的就有29个。但在短暂的慌乱之后,日军开始重新部署:使用散兵战术互相掩护之后,逐渐攻入了在此伏击的清军阵地。

半个小时后,日军在兵力和战术优势下攻克了安城渡口,防守此处的清军便退到了成欢的防御阵地。随后此处的日军便在凌晨5时对牛歇里发起了攻击。聂士成见状便在6时抽调了月峰山的一部分兵力增援牛歇里。但此举更造成了月峰山防御力量的削减。

因为坡度较大的月峰山被清军想当然的认为日军很难向这里发起进攻。但很快清军就为自己的“脑回路”付出了代价。

▲央视纪录片《微观甲午》第一集剧照:清军在成欢的布阵示意图

于是6时30分,主攻日军在集中了所有的重炮后,步兵便在火力掩护下开始向月峰山发起了冲锋。在这种步炮结合的战术面前,清军的第一座防御堡垒很快陷落。

此时的聂士成只得回防月峰山。但失去火力优势的月峰山守军根本无法压制日军的火力。7时50分清军的第二座堡垒被攻陷后。这对清军来说月峰山已经守不住了。而月峰山这个制高点的失守也意味着中间的成欢也守不住了。因此当清军快要被包围的时候,聂士成只得撤出了阵地。随后向南往天安与叶志超汇合。

军事地理视野下的清日第一场会战:平壤之战②


到了8月1日清廷好歹是反应过来了,双方于同一天宣战。随后清廷终于向平壤派出了几路援军:盛军卫汝贵(8月4日赶至)、毅军马玉昆(8月4日赶至)、练军丰升阿(8月9日赶至)、奉军左宝贵(8月9日赶至)。

而叶志超、聂士成所部清军在成欢失守后只得在7月30日向南撤到了全州。然后再沿清州、春州、伊州一路北撤后才于8月28日才撤回平壤。

▲叶志超、聂士成所部清军撤退路线(与朝鲜古地名可能有误)

这样一来清军的兵力增加到了13000人左右。而且援军还总共携带了75毫米克虏伯炮28门、加特林机关枪6挺。另外清军还准备了1个多月的粮草。如此看来,清军对守卫平壤还是投入相当大的。

再加上平壤作为朝鲜的故都也是具有一定防御能力:

▲央视纪录片《微观甲午》第一集剧照:平壤周边地形示意图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平壤北至义州、南抵汉城、东至元山、西南便是大同江口。而从上图显示的地形可以看到平壤北依崇山、东、南面环400米宽的大同江。

从具体的城防来看,整座城城分为内城、中城、外城和东北城4个区域。其外城墙高10米、厚7米。南北绵亘10余里。并有6座城门:东北门名长庆、东门名大同、南门曰朱雀、西南为静海、西门曰七星、北门名玄武。其制高点是城北几乎90度断崖上的牡丹台。其台西南方有乙密台、箕子陵。西侧通义州大道,为平壤清军的后路要道。

但清军的援军也有很大的问题,首先是将帅人选:援军诸部对于李鸿章命自己的老乡叶志超为主帅很是不满。究其原因则是卫汝贵原属刘铭传部、马玉昆原属宋庆部、左宝贵原属僧格林沁部、丰升阿则基本没打过大仗。

而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叶志超又是新败之将。(日军切断了在朝清军的电报,因此清廷居然不知道成欢之战清军战败的消息)这样一来,清廷虽然集结了重兵。却是有将无帅。

因此叶志超也只得无奈的将众将分开来部署防御:马玉坤守大同江的对岸船桥里并构筑防御工事5处。同时搭了一座浮桥。以连通平壤。

卫汝贵守城南的江边并修筑长达两公里、高4米的胸墙,在墙下还布了地雷。左宝贵则防守核心区域:制高点的牡丹台以及在山峦延伸处修建防御工事5座。

内城的景昌门至外城七星门一线由叶志超亲自防守。


而且清军修建的防御工事其实很有特点:在防御工事的地下修建通道并用夯土加固。这样一来便能在对日军步炮协同发起攻击后依然能实施反击。

而日本这边其实早在7月底就决定继续继续向朝鲜增兵。为此在8月便将在朝第5师团与国内第3师团编为第1军。由山县有朋率领出征。兵力总计4万余人。

8月19日野津道贯慢悠悠的赶到朝鲜赴任。此时算上增援而来的日军兵力已经达到了2万多人。并携带了44门炮。同时还增加了电缆的铺设(而且是从汉城一直铺到了釜山)。这样既能利于向本方大本营传递情报,也能加快对清军情报渗透。

▲央视纪录片《微观甲午》第一集剧照:日军电缆示意图

但考虑到此时的日本海军并未掌握制海权,所以日军并不敢随意使用海上运输通道。(大东沟海战此时还未开打)这便让野津下决心留4000人防守汉城至釜山的交通线。然后只率16000人就去进攻平壤。因为等4万人集结完毕不仅尚需时日,而且光后勤补给此时的日军都耗不起。具体部署则为:

第一路是由大岛义昌率领的第九混成旅团兵力 3600人。9月1日由汉城官道进兵经开城后从南面进攻平壤。

第二路是野津道贯率领的第5师团主力5400人。也于9月1日由汉城出发绕至大同江东北部进攻平壤。

▲电视剧《甲午陆战》截图:野津道贯剧照

第三路是立见尚文率领的第10旅团2400余人。在元山登陆后进攻平壤东面。

第四路是由佐藤正率领的在元山登陆的日军第3师团所属混成旅团4100人。在元山登陆后经成川渡大同江后从平壤北面切断清军退路。

按照野津的这个部署,完全可以会合围平壤。因此清军绝不能困守孤城。左宝贵就曾经在9月4日的平壤城东部率先发起了攻击。而且还获得小胜。奈何8日就被叶志超令其返回。而在事实上不仅是叶志超,就连“最高统帅”李鸿章都命在朝清军必须坚守平壤。

9月12日日军开始在平壤城外集结,只不过还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切断了清军在平壤城外的电缆。等平壤彻底成为孤城后的9月15日凌晨3时野津才发起了总攻击(这天是中秋节)。首当其冲的便是大岛混成旅团攻击目标:马玉坤防守的船桥里。

但攻击船桥里的日军却遭遇了苦战。因为此处地势平坦,因此就算日军开创了东亚近代战争的军事先河:使用堑壕战术逐步推进。但清军在坚固的防御工事里端着加特林机枪朝着扑面而来的日军射击后,日军的推进只得前进到清军阵地的50米前便再也动弹不得,因此出现了较大的伤亡。

▲电视剧《甲午陆战》截图:船桥里激战剧照

对此大岛只得命令日军从两翼发起迂回攻击,并依仗兵力优势攻占了两翼的清军壁垒。但防守两翼的马玉坤余部在得到了卫汝贵的炮火支援后便发起了反冲锋。双方从上午7时开始了惨烈的白刃战,并且一直持续到上午10时卫汝贵部也发起了反击后,清军甚至一度夺取了日军的堑壕。

于是大岛只得再次进攻中路。但此后日军连续的冲锋都被清军打退,战至下午1时,大岛下令停止进攻。

但也就在此时的北部战线却传来了不利的消息:平壤城北的牡丹台被日军攻破。

原来野津在正面攻打平壤城前一日14日紧急更改命令:原佐藤正在到达指定方位后先分兵给立见尚文从东面攻打牡丹台,自己则率余部从西面进攻。

而且立见尚文为了避开清军的侦查其行军地几乎都是在平壤附近的山区里。从而实现在东西两面对牡丹台完成了合围。到了15日凌晨3时北部战线上的日军也开始了攻击。

并在此战中还动用了一种东亚战场上的新式武器:内装火药及钢珠或钢箭可以仰射至空中爆炸的榴霰弹。

因此在“制空权”的优势下,日军仅仅只用了4个小时便攻破牡丹台多处防御工事。甚至左宝贵也在此期间殉国。清军在继续抵到上午8时后的才退守了玄武门。此后该处清军不止一次发起反击,尤其下午1时200余清军组成“敢死队”向日军发起了最后一次冲锋,直至白刃战后,日军炮兵赶至,才将这股清军压回了内城。

▲电视剧《甲午陆战》截图:左宝贵剧照

当南北两条都在鏖战时,西南战线上饱受后勤困扰的野津的主力师团,直到上午7时才赶到平壤城下,随后在火炮掩护下向清军阵地发起了冲锋。但遭到了卫汝贵部的强力阻击。而且卫汝贵还派出了大量骑兵进行反击。日军只得退回原地用火炮杀伤清军骑兵后再发起冲锋。

如此不断反复,野津的主力师团却未有任何突破。

下午2时,双方停止了战斗。

到此时为止清军已经消耗了75万发子弹、2800发炮弹。但依然还剩下子弹50万发,炮弹600发。而日军的弹药也基本消耗一空。但因为牡丹台落在了日军的手上,因此不仅此时的清军一举一动都会被日军俯视的一清二楚,而且在实际上更是已经快被包围了。

而且此时在朝清军已经是清廷为数不多的野战精锐。如果这些人在平壤拼光。辽东的清军实力也将大为受损。到时候日军将有可能长驱直入辽东。于是叶志超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结果该会议得出的结论是:依照“国际法”宣布平壤是“不设防都市”。并将此结果让朝鲜官员闵丙奭派人通知日军。

于是通知敌军自己要撤退的“奇闻”就这么发生在了朝鲜战场上。而日军在获此重大情报后果然开始了对清军的伏击。

晚上8点(这天下午4点开始下暴雨)清军冒雨从平壤城撤退。但在日军的伏击下,撤退很快变成了溃败。最后1500多清军战死在了这次溃败中。9月16日上午7时野津的第5师团进入平壤。

由此平壤战役结束。而占领平壤也意味着日军彻底占领了朝鲜,同时也让日后进攻清朝本土“添加”了一座重要的桥头堡。

总结:失败的伏笔早已埋下③


《天津条约》条款一方出兵,另一方才可出兵。却没有规定出兵规模。日本出兵即是利用了这一点。而且其出兵前后全程暗地里进行。反观袁世凯在6月3日便已经将清廷出兵的消息通知日方,而日方是在6月2日就决定出兵。但直到6月7日才公布消息出兵。但在实际上出兵日期是在6月5日。而且兵力远超清军。

如此后发制人,既没有违反条例,又让己方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军事上的优势。可谓是机关算尽。而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袁世凯居然在6月5日泄露了出兵规模。而清廷第一批赴朝军队到6日才出发。

因此从“六二出兵”来看,还未开战。清廷便输了先机。以至于占尽军事优势的日军不仅在东学党起义平定后对朝鲜撤兵的要求置若罔闻。更是在清廷提出共同撤兵后也是先虚与委蛇而后又不宣而战。

而“七二三事件”同样如此。

在这个关键时间点上,袁世凯居然“病”了。这样一来不仅清廷一下子失去了在朝最高官员。也让清廷在朝鲜的势力衰退成为了明证。朝鲜更是陷入了惊慌失措的地步。以至于日军攻打汉城的时候,居然没有遇见抵抗。试问如果袁世凯能留在汉城和朝鲜军民一起抵抗,那么日军便在法理上成为了入侵者。到时候清廷在国际上就会以驱赶入侵者的姿态赴朝。形势上就会有利的多。

由此可知,袁世凯的“病”真如下图:

▲电视剧《走向共和》剧照

参考资料:

①《甲午战争与朝鲜》第四、五章 王如绘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

《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第六、八局 王鼎杰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清日战争》第一章 宗泽亚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甲午战争始末》第二章 威海市政协编 王树强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② 央视纪录片《微观战场甲午战争》第一集 平壤之战

《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第十、十二局 王鼎杰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甲午战争始末》第四、五章章 威海市政协编 王树强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③《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第六、八局 王鼎杰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第五章 戚其章著 人民出版社

影视资料:

央视纪录片《微观战场甲午战争》

安徽卫视纪录片《淮军》

电视剧《走向共和》《甲午陆战》

大河剧《坂上之云》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