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舰服役后,中国海军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建造和维护航母的经验,但此后中国接连建造的山东舰和福建舰却依然是常规动力,而非众多军迷翘首以盼的核动力。

尤其是福建舰,其排水量高达8万吨,按理来说这个吨位的航母已经可以容纳核反应堆。

中国福建舰航母概念图

为什么中国还没有建造核动力航母呢?

核动力航母对中国不是必需品

对于这个问题,美国知名军事媒体《1945》是这么看待的。

它曾经指出,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海军来说,航母无论是常规动力,还是核动力,其实都差别不大。

但核动力航母无论是建造成本还是技术难度都显著高于常规动力航母,因此中国海军目前没有兴趣建造核动力航母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胡说八道吗?众所周知,常规动力航母的续航能力和核动力航母存在天壤之别

就拿辽宁舰来说,它的最大航程大约是8000海里,折合约1.5万公里,基本可以从中国横跨太平洋抵达美国西海岸;

正在航行的中国辽宁舰航母

但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航程高达80万海里,折合约150万公里,相当于辽宁舰的100倍。

不过美媒《1945》认为,即使中国海军的航母安装上了核反应堆,获得几乎源源不断的动力,但这些中国航母的活动空间仍然会被限定在西太平洋地区,也就是第二岛链以内。

中国海军福建舰航母

第二岛链距离中国本土最远端仅有5000公里,以常规航母的续航力是完全足够的,强行上核动力技术反倒有些浪费。

美媒给出的答案的确有道理。

美国作为建立全球霸权的海上强国,在全球各地都分布着海外军事基地,核动力航母就相当于连接美国海外军事力量和本土的纽带。

美国海军“尼米兹”级航母

但中国目前还不存在像美国一样强大的海外力量,即使航母自己的续航足够,在远离本土的外海也依然相当于孤立无援,中国的航母不可能冒那么大的风险。

核动力航母的战斗力未必更强大

其实很多军迷之所以对核动力航母如此执着,是因为一个误解:

他们认为既然美国海军现在服役的航母都是核动力,而美国海军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所以核动力航母就代表更强大的航母。

美国海军核动力航母战斗群

但其实这种认识非常错误,毕竟航母的战斗力和它采用的动力方案并不存在直接关系

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就是一个例子

截至目前,“戴高乐号”航母是世界上唯一一艘非美国研制的核动力航母,其满载排水量为4.2万吨,最大载机量为60架,配备有2台蒸汽弹射器。

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战斗群

不得不说,以“戴高乐号”航母的这些数据来看,它明显被中国海军的福建舰所压制。

作为对比,中国海军的福建舰虽然是常规动力航母,但它的满载排水量高达8.4万吨,最大载机量为70架,配备有3台电磁弹射器,这让它的舰载机出动效率远超“戴高乐号”航母

再加上福建舰将会搭载歼-35隐身舰载机,对法国航母的“阵风”舰载机联队构成了代差,双方航母的战斗力更是拉开了较大差距。

福建舰与歼-35隐身舰载机

从中法航母的对比可以看出,决定一艘航母战斗群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航母的吨位、最大载机量、舰载机联队质量以及弹射起降系统,但核动力与常规动力的最大区别仅仅在于航母本身的航程。

在短兵相接的情况下,足够先进的常规动力航母完全可以压制核动力航母

事实上,美国的航母之所以强大,并不是因为它们是核动力,而是因为它们的吨位、舰载机联队质量以及弹射起降系统比起各国航母更有优势。

美国航母舰队

即使把“尼米兹”级或者“福特”级航母的核动力系统换成常规动力系统,它们也依然是世界上战斗力最强大的航母。

中国何时会拥有核航母?

看到这里,或许一些军迷有些沮丧:难道核动力超级航母的梦想注定是无法实现的吗?

其实现在下这个定论还为时尚早,中国海军在航母发展上具有自己的节奏,外界的指手画脚并不会影响海军高层的决定。

中国海军下一代航母概念图

但可以肯定的是,既然中国海军是以“蓝水海军”为目标发展,那么核动力航母必然是绕不开的一个门槛。

什么是“蓝水海军”?在英文语境里,“蓝水海军”被翻译为“Blue-water Navy”,意为“具备远征作战能力的海军”。

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国家将海上力量扩展到远洋及深海地区,才能算作完成了建设“蓝水海军”的目标。

很显然,只有续航力几乎无限的核动力航母,才能让中国海军拥有强大的远洋力量投射工具。

中国海军下一代航母概念图

而在那之前,中国海军现阶段的任务是冲破美国及其盟友在第一岛链的封锁,收复中国台湾则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步

当台湾回归祖国后,中国海军就可以直接在台湾东部的深水良港建立新的海军基地,获得直接前出西太平洋的战略通道。

从这点来看,可能至少要等台湾回归中国后,我们才会看到建造核动力航母的消息。

#利剑计划#
参考资料

【1】大国的利器:核动力航母[J]. ,2013(16).知网空间

【2】从“黄水”到“蓝水”中国海军如何扬帆远航? 光明网

【3】核动力舰船发展前景展望[J].节能,2019,38(03):117-120.中国知网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