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育才须良师,劝学须家训,唯读书可医偏见,可治愚昧,可开教化!

后人只知乱世出英雄,却很少认识到世乱百家鸣!纵观历史的长河,逢乱世必生智者,各种思想学术如长眠于地下种子一般,随着政府对思想舆论控制的松解,破土而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迎来了自先秦后的又一个大动荡时代,随着中央政权衰微,地方社会开始进入无政府状态,儒家思想的桎梏随着既得利益集团的倒台,慢慢松懈。

著书立说,开宗立派,学术交流之睥睨,学馆授徒之广泛,成为九州乱世杀伐中的一道特殊风景线,儒佛道三者的融合,玄学之风的兴起,是这个时期的主流思潮!

此时的中国教育开始呈现出私人化,多元化,平民化的倾向,其中家教的兴盛也是一大历史特点,《颜氏家训》、《千字文》开创了中国启蒙教育的先河。

从战火纷飞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窥探中国家庭启蒙教育,从中汲取一些老祖宗的育才智慧,对于当今社会的家庭育儿之启蒙,有着不少的借鉴意义。

学馆和启蒙读物的普及,官方教育的大众化

养而不教,父之过,教而不严,师之惰!教与养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标准,是育人成才的两大关键,是外在物质与内在精神的统一!

中国古时孩童的入学年龄大多在八岁左右,在这之前的教育称之为启蒙,而在启蒙教育中父母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家庭教育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大到可以直接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家戒之书,著名的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曹操的《戒子植》,这些世家大族对后代子女的教育,一直都很上心!

尤其是在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各个世家大族们对于子女的教育更加上心,丰富的文化底蕴保证了教育的质量,家教之风开始在上层社会兴盛起来,私家学馆遍布州郡县。

世家大族们拥有自己的学馆,而普通平民百姓也有学馆,只不过是官方公办的,且官方学馆设置的多少,也是根据地方人数而定的。

西晋时期,据《晋令》记载:

县满一千户,一学馆,不足千户,依设一学馆,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没过小学,必流涕。

出于对统治维护的需要,学馆中的孩童学习的大多是《诗》、《书》、《礼》、《易》等儒家经典。

在学习这些晦涩难懂的儒家经典时,孩子们要先学束皙的《发蒙记》、蔡邕的《劝学篇》、扬雄的《训篡篇》。

这些书籍相当于最基础的入门,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扶正孩子尚未形成的三观,做学问之前先学会做人,当时的这些启蒙书籍确实起到了教化作用。

不过这些书籍相对于后来的《千字文》仍然是晦涩了一些,南朝梁武帝时期,周兴嗣所作的《千字文》,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正式的官方启蒙教育读物,对后来的《三字经》和《百家姓》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官方学馆所教授的内容大多单一,都逃不出儒家那一套僵化腐朽,而且两晋时期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相比于汉朝时期的察举制,此种人才选拔方式更加看重家世出身。

汉朝的儒学以经学为主,有经学取士之说,当时流传着“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的俗言,不过随着魏晋时期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此种说法早已过时。

再者,魏晋时期朝政腐败,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每况愈下,尤其是在经历八王之乱后,更是人心难安,不管是底层百姓还是士大夫文人,都开始质疑朝廷的公信力!

与其相信官方学馆那套腐朽的说教,不如自己亲自言传身教,为孩子另请良师,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教之风盛行,私学广布。

育儿成才的第一步:家庭教育

学校往往是官方的一个思想控制工具,所传授的内容大多脱离实际,除了读书做官外,几乎没有任何用处,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通病。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否允许多元评判标准的存在,是否真正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魏晋时期儒家地位大大受挫,道家玄学一时风光无两,玄学讲求自由言论,不屑于儒家那套死板道理。

在魏晋时期谁要是口才了得,能将一众才子驳得哑口无言,那就是智者的象征。

此种自由之言论,逐渐延伸到教育领域,尤其是家学教育领域,且受到当时的佛学影响,女性在教育中也开始占有一定比重,这算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首诗歌说得便是东晋时期的女才人——谢道韫,她出自书香门第,从小机智善变,有时言辞犀利,颇有玄学善辩之风。

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陶渊明,曾作《与子俨等疏》来教育自己的儿子,而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对于后世子女的教育,更是耳提面命,曾作《家戒》来教导儿子,嵇绍。

嵇绍深受其父嵇康的影响,忠君报国的观念深深植入了其思想,最著名的事迹莫过于嵇绍拼死保护痴傻皇帝,晋惠帝。

这个例子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仍然是以忠君爱国为主导思想,此种思想固然有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对皇权的愚忠。

但其中的家国思想还是值得肯定的。后世的杜甫、陆游、文天祥等人皆以嵇绍为榜样,也算是将此种爱国思想传承了下去!

杜甫曾言:“岂无嵇绍血,沾洒属车尘”;文天祥曾道:“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嵇绍之血成了许多爱国诗人笔下的常用素材!

鲜红的血液慢慢演变为文人的拳拳报国之情,近代思想家鲁迅在悲愤交加之际,也曾直叹:“我以我血荐轩辕”,此种文化符号传承自嵇绍始!

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确实对政治有垄断之权,但也确实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尤其是在衣冠南渡之后,这些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大家族,重新将文化的种子撒在了江南小镇。

直至后来的南北朝时期,此种家教之风依然盛行,据《梁书·王志传》记载:

志门下有盗罪之人,志知而不问,待之如初。

王志之所以有如此雅量,与其早年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同样据《梁书·王志传》记载:

志家世居建康禁中里马蕃巷,父僧虔以来,门风多宽恕,志尤惇厚!

良好的家教与家风,对于一个人的成才至关重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其实绝大多数也是书香门第。

古时门阀士族之家与当今资本官僚之家,都是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的,并非大家认为的不学无术。

而且从如今985、211等名牌大学的生源比例来看,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考上名牌大学,越来越难,教育资源差距被逐渐拉大。

不过随着国家实行教育双减政策,此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缓解,国家可以改变市场的教育格局,却无法左右一个家庭的家风家教,育才成英的第一步便是家庭教育。

从幼时的启蒙,到求学生涯的辅助,再到事业规划的指导,父母与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有些东西是学校教不了,也不会教的,有些东西是父母必须会,也必须教给孩子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对当今社会的思考

教育兴盛的前提是思想解放,如果社会动荡不安,阶级差距极大,那么家庭教育无疑是对主流教育的一种补充。

甚至在某些方面挑战所谓的权威教育专家,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种情况非常普遍。

但此种情况也是针对世家大族的子弟而言,主要表现形式为家学与私家学馆的兴盛而普通百姓大多无力承担其学费,就算是最基本的启蒙识字教育,也未能得其所愿。

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甚至可以认为家庭教育本身就覆盖了学校教育和启蒙教育,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在中国这种宗族观念极重的社会结构里。

西方教育家经常喜欢做的一类教育实验,便是将一对亲兄妹寄样在不同的家庭中,并进行长年累月的跟踪记录。

最后得出的结论基本都是家庭教育相比于基因遗传和社会因素,影响更大!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体制中仍然存在一些僵化过时的东西,对于中层或上层社会而言,或许还能避免此种体制缺陷带来的影响,因为他们有家庭教育可以作为补充。

可纵观中国这些年来的教育事迹,其中以毒教材的影响最为深重,许多家长或许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对孩子进行作业辅导,但美丑好坏还是分得清!

教材插图低俗,教材内容编写无逻辑,不连贯,不严谨等问题显而易见,不管是启蒙教育还基础教育或高等成人教育,都是以填鸭式为主。

笔者踏入学堂时,有一位德高望重且将要退休的老教师就曾批判道:填鸭式教育害人不浅!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不过国家也在试图改变这一局面,教育双减,初高中分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开始双管齐下,这些都是社会的进步。

在教材改革方面也有一大批仁人志士,不畏资本,不畏权贵的站出来,为孩子的未来积极呐喊,比如现在网上热点很高的钱一老师,他们都可以算作真正的教育家。

当然,在教育改革的春天尚未正式到来之前,一个人的成才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家庭,严格的家教、良好的家风,对于一个人成才,不可谓不重要!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在主流教育衰颓的情况,其育才成英的功效非常明显。

南北朝时期,儒家的经学越来越僵化,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潮碰撞激烈,家庭教育取代主流官学教育,此种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变化,放置于当下之中国,依然不过时。

有人说中国的21世纪是一个底层大众觉醒的世纪,之前被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某些思想,开始逐渐受到批判,其中批判最为严重的便是儒家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再者,随着互联网的发达,民众开始有自我判断意识,曾经掌握话语权的主流媒体开始失声,政府对于舆论的控制,越来越吃力,这一点与魏晋时期的社会情况几多相似。

在此种风云巨变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突出,如何教育孩子拥有自我意识,自我判断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是当今所有做家长,或将要做家长的父母,应该学习的必修课。

结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家庭和启蒙教育逐渐兴盛起来,官方教育的高度政治属性,随着战火的杀伐被严重淡化,民间私家教育得以有一席之地!

民国虽政治腐败,格局动荡,但民国之教育,民国之学风,却令人向往,启蒙、素质、研学三者三者在那个时代,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乱世既是封建政权的解体,也是思想枷锁的解放,由此衍生出的文化生长,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启蒙教育和家庭教育!

启蒙与家教是一体的,当孩童年纪小时,需要启蒙,当孩童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判断能力时,需要家教,对其三观和学习态度进行扶正,以防止其形成畸形的价值观。

不得不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此种家教之风,在纷争不断的动荡时代,实在难能可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家族政治垄断,一方面也传承了一些文明火种,有利也有弊!

中国当今教育实行的仍然是应试教育,教育成了赤裸裸的考试刷题,不得不说这依然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余毒,中国的素质教育、启蒙教育,二者皆任重而道远!

家庭是孩子三观塑造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是孩子最原始的模板来源,最好的素质教育不在学校,不在社会,而在家庭!

循循善诱以启蒙,谆谆教诲以塑德,望子成龙以父骄,望女成凤以母荣,家庭既是灵魂的港湾,也是育英成才的最高学府!


参考文献:

《颜氏家训》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儿研究》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