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是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作为胶质浮游动物的一大类群, 包括刺胞动物门的水螅水母、管水母、 钵 水 母、 立方水母以及栉水母门的栉水母 5 大类 .目前全球已鉴定出大约 840 种水螅水母, 200 种管水母, 190 种钵水母, 20 种立方水母, 以及150 种栉水母。

简单之极的生物结构和对海水的高度亲和力让水母可以适应几乎任何海洋环境而生存。从赤道附近的加勒比海到极地的冰洋,从世界各地的浅海湾到大洋深深的海底,没有哪里能让水母却步,甚至在太平洋8000多米深的海底火山口源源流出的热岩浆流旁边,水母也依然生存。

水母可以说是一种很古老的生物,据说在距今5亿5千万年前的寒武时代,就是海洋的霸主了,只不过,后来鱼类成为了海洋的霸主,然而如今,著名科学家费迪南·伯罗警告称,海洋恐回水母统治时代。

水母全球泛滥

近几年以来,全球水母开始大量繁殖,全球至少有14片海域常常发生水母大爆发,其中包括黑海、地中海、美国夏威夷沿岸、墨西哥湾、日本海等,世界范围内水母暴发的规模和频率远远超出了海洋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形成了一种灾难性暴发。

像白令海东部大型水母啡海刺水母 的生物量 20 世纪 90 年代比 80 年代增长了 10 倍 , 黑海的海月水母20 世纪 80 年代末达到了大约 3 亿—5 亿吨。我国渤海辽东湾、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也相继出现了大型水母暴发的现象, 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水母之所以泛滥,是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原因造成的,随着气候变暖,,海水温度的升高使水母的分布范围更广,热带水母逐渐向亚热带、温带区域移动。同时,海水升温使适宜水螅体横裂过程的温度范围的持续时间更长,从而产生更多的碟状体和水母幼体,为水母种群的暴发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人类的活动 ( 如:富营养化 、渔业捕捞、养殖、 非本地种的入侵、 水坝、 核电站等的建设) 造成了近海生态环境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为水母的大量生长创造了条件。

人类把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上层营养级— 鱼类过多的从海洋中取走, 以水母为食的鱼类 ( 如:大马哈鱼, 鲳鱼, 角鲨鱼等) 的减少意味着水母天敌的减少,从而有利于水母的生长;其次, 过度捕捞以其他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 由于它们与水母的饵料是重叠的, 对水母类来说, 这些鱼类的减少意味着降低了饵料竞争, 从而也有利于水母的生长。

另外还有应该原因就是生物入侵,通过压舱水, 或者通过水族馆之间的贸易往来,新入侵的水母种类通常在开始时大量繁殖,比如栉水母入侵黑海,摧毁黑海的渔业,巅峰时期总重量约 达 10 亿吨,约等于当年所有大洋的被捕鱼类的重量总和。

水母的危害性

水母大量繁殖,将捕食大量的浮游动物,并引起植食性浮游动物的减少。植食性浮游动物的减少又降低了藻类的被取食压力,并最终引起藻类暴发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水母除了捕食浮游生物,还可通过捕食鱼卵和仔鱼、同以仔鱼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间竞争食物、作为鱼类寄生虫的中间宿主等作用,对鱼类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水母生物量的增加又进一步导致鱼类数量的减少, 使这种不良循环继续恶化下去,水母也因此被称为恐怖的“海洋杀手”。

总结来说,水母的大量繁殖无疑会毁掉海洋生物链,这可能给海洋生物造成致命的打击,海洋变成水母的天下并非无稽之谈。这也是为什么费迪南·伯罗警告称,海洋恐回水母统治时代的原因。

水母增多给人类带来很多问题 .比如在全球很多海域, 近年来当人们进行渔业、 养殖生产或游泳时被水母蛰伤而导致中毒或死亡屡有发生,全球有1.5亿海水浴爱好者和渔民深受水母困扰,美国佛罗里达州每年有20万人被水母蛰伤。

在水母暴发时期, 被水母蛰伤甚至可能达到瘟疫的水平, 如果不幸遇到剧毒的水母甚至有致命的危险。在澳大利亚的海滨经常有危险的水母出没,恶名昭彰的箱水母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水母,它的毒液几乎混合了各种有毒动物具有的全部类型的毒素,可以在几分钟之内致人死亡。

在进行渔业生产时水母的增加对渔业生产造成的干扰,在捕捞作业中大型水母潮的存在会堵塞渔网、损坏渔具,严重时导致渔船侧翻。大型水母捕食小型稚鱼和鱼卵,与其他捕食浮游动物的经济型鱼虾类竞争食物,导致渔业严重减产。严重影响了近海海洋渔业、沿海工业、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除此之外,水母堵住了发电厂 、 淡化水厂以及核电站冷却水的进水筛的时间也屡见不鲜。

很多人说水母可以捕捞做成海蜇来吃,但是大多形成灾害的水母并不是人们经常食用的海蜇(水母的一种),而是利用价值极低或者根本不具备利用价值的沙海蜇,海月水母和霞水母等。


总结

水母暴发是一种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海洋灾害现象,反映了海洋环境的失衡与恶化。如果海洋真的重回水母统治时代,将会对全球渔业、海洋资源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所以了解水母暴发的诱因,科学监测螅状体和水母的繁殖过程、漂移轨迹,探索水母暴发的解决之道将是今后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