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苍天是残破的,大地是倾斜的,野火汹汹到处蔓延,洪水泛滥四处流窜,猛兽在地上横行,恶禽在空中盘旋。天地间为数不多的生物几乎时刻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这时,一位伟大的女神出现了,她锻造五色石修补残破的苍天,砍下巨龟的四足撑起宇宙四极,又杀猛兽、止洪水,天地间重新变得清明有序。

她满意地走在天地之间,特别想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和喜悦,可是说给谁听呢?

除了风,和随处可见的顽石,什么也没有。她不由地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这叹息在空旷的宇宙间反复回荡,让她更加寂寞。

女神来到水边,河水映出了她孤独的身影,她心中一动,随手挖出河边的软泥,三两下,捏出了一个小人。

她把小人放在地上,那小人迎风生长,很快就满地活动了。女神大喜,不断地重复着和泥造人的工作,她的子民越来越多。

后来, 她又教导子民们男女婚配,不断繁衍。她怜悯子民耕作辛苦,又教他们酿酒保健身体,吹奏乐器娱乐精神。

总之,这位伟大的女神补天立地,又化生万物,创造了人类及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一切。

她就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女娲。


1.几千年香火鼎盛的女娲庙

整个华夏大地不分南北,无论西东,都尊女娲为始祖。

这一点,从官方到民间,都毋庸置疑。全国各地发现的女娲题材的建筑、壁画,各地流传的有关女娲丰功伟绩的故事,都是明证。

几千年来,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朝代怎样更迭,全国各地的女娲庙始终屹立不倒,香火不绝。

据说,女娲女神生在阴历三月十八日。因此,每年三月,从初一开始,不计其数的人聚集在当地的女娲庙,举行隆重而盛大的纪念活动。

这些活动,有民间百姓自发举行的,也有官方主持的。

据有关典籍记载,官方主持女娲祭典始于清代顺治年间,一直延续到雍正朝。届时,朝廷会派专门的官员前往女娲庙致辞。

清代是北方满族人入主中原大地,统治者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接纳、顺应汉民族百姓的信仰,以便收揽民心稳固自己的统治。

2.河北涉县的女娲祭典

有关女娲的故事传说,全国各地都有,那么女娲的故事到底是从北往南流传的,还是从南方往北流传的?女娲的籍贯是哪里?

这些问题,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好多省份都声称发现了女娲出自本省的证据,但均未得到学界公认。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涉县女娲祭典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38。

至此,一锤定音,官方的女娲祭典在河北涉县女娲宫举行。

位于河北涉县中皇山的女娲宫,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齐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于对始祖女娲的尊崇,历代官员和地方乡绅不断对此宫进行修缮, 一直保存至今。

如今河北涉县女娲宫,属于明清风格建筑,就其规模来说,已经在国内独占鳌头。

2003年9月,河北涉县公开举行女娲祭典。

祭典在露天广场举行,河南、山东、山西等地不少民众前来参与盛典,也有来自广东、福建的,甚至是海外华人,千里迢迢前来寻根、参与祭拜。

大典之上,按古籍记载的最高祭祀规格,陈列礼器和三牲祭品,还有象征五谷丰登的时鲜佳果。

奏古乐、鸣礼炮、敲钟鼓之后,有官员致开场白,然后宣读祭文。当时,八方宾客齐聚涉县女娲广场,气氛庄严肃穆。

官方的集体祭拜仪式结束后,更大规模的民间祭祀活动会延续很长时间。

在如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背景下,看歌舞表演,赶文化大集,品尝特色美食,那真是人声鼎沸,红尘万丈。

可以说,整个三月间,女娲庙热闹非凡,人流日夜不断。人们争相给女娲娘娘进香,感谢她的伟大功绩,也祈求来年好运。

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前来祈祷的内容也不同:有人求福寿连绵、出入平安,有人求前程远大、一帆风顺,还有夫妇前来求家庭和睦、儿孙健康成才。

如果所求如愿,人们会感恩女娲赐福,再次携带香纸和祭品前来还愿。

除了在女娲庙祭祀,河北涉县民间还有许多纪念活动。

比如,在正月二十三这天,涉县的家庭主妇会烙大饼,把饼扔上天,代表女娲补天,把饼扔地上,代表补地。她们还会吃一种食物,叫补天泥。

另外,涉县的孩子出生后,家长往往会郑重其事地带着孩子到女娲宫佩戴金锁,到孩子虚岁十三时,再到庙里开锁。

3.女娲为什么如此受尊崇

网上有许多帖子,是热心网友讨论盘古和女娲谁更厉害,谁更应该受到尊重的。

从理论上来说,盘古开天辟地,理应比修补天地的女娲享受更高的尊崇。但实际上,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官方,女娲都更加受重视尊崇。

先秦很多典籍都提到过女娲,而盘古在书籍中出现要晚得多。这应该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女性崇拜有关。

还有,在民间传说中,老百姓把日常生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女娲大神。可以说,女娲大神始于典籍,更扎根在数千年老百姓心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