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正在举行庄严肃穆的大授衔仪式。
       在此次授衔中,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的主要代表人物——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排名十大元帅第六。
       陈毅其人更是我党我军中极为独特的一个存在。
       他生性浪漫多才,在民间素有
       “诗人”
       的美誉;
       他文武双全,武能指挥四大野战军之一的华野,文能担任上海市市长一职;
       他的一生辉煌至极,不论是外交战线的
       “幽默斗士”
       ,还是重大政治抉择面前的冷静思考,都展现出了他的过人智慧。
       他的文治武功,世人已经有许多了解。
       但在他身上有一点小疑问,为什么他常年戴着个大墨镜,甚至同毛主席会面时也没摘下?
       今天,我们一同拨开谜团,探寻真相。


       墨镜之谜
       18世纪末至19世纪,太阳镜在诸多发明家的接续中基本定型,这种原本用于治疗眼疾的眼镜也在清末民初传入中国。
       我党历史上许多领导人都曾佩戴过太阳镜,即墨镜,像毛主席、周总理、贺龙元帅等人都有佩戴墨镜的照片流传于世。
       可像陈毅元帅那样喜欢墨镜,在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之后,几乎所有公共场合均戴着墨镜的高级领导绝无仅有。
       对此,社会上有好几种看法。


       第一种是与毛主席有关。
       民间有一种说法非常流行,那便是陈毅从军以来征战沙场,浑身上下充满杀气。
       尤其是双眼中展露的杀气过重,不利于外交工作的开展,为此只得佩戴墨镜,遮挡杀气。
       这种说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陈毅常年身处上位,又久经战阵,一定会带有凛冽的
       “杀气”
       。
       这种由经历和职业带来的独特气质,会通过语言、肢体、神态表现出来。
       同时众所周知,毛主席与陈毅私交甚好,早在秋收起义之后,陈毅就带领湘南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二人因诗结缘,从此常常在一起讨论诗歌。


       在瑞金时期,毛主席曾经有过一段失意的时期,哪怕是在这个时间段,陈毅也敢于公开同毛主席来往。
       常伴毛主席身边十几年的卫士长李银桥,曾经在回忆录中如此描述:
       “与民主人士多系私交,与党内同志皆属公务,唯一的例外是陈毅。”
       由此也可得见毛主席与陈毅私交如何。


       正因如此,传言在1958年陈毅担任外交部长之后,毛主席在一次同他的会面过程中,直接了当的同陈毅说:
       “你身上的杀气太重了,尤其是眼睛里看的很明显,可以戴个墨镜再上联合国。”
       但仔细推敲,这种说法明显站不住脚。
       我党自提出
       “武装夺取政权”
       之后,主要领导干部大多是在战火中淬炼而出的,要说
       “杀气”
       ,大多数领导人都有这种杀伐果断的气质。
       为何独独陈毅元帅一人墨镜
       “不离手”
       呢?从反面推断来看,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而且毛主席的话也没有任何历史记录,不论是从逻辑上看,还是从事实上看,这种说法为谣传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种说法则是与周总理有关。
       1958年前,中央经慎重考虑,决定将外交工作的大部分交由陈毅元帅处理。
       随着陈毅参与外交工作,周总理便常常与他一同出席各类外交工作。
       要知道当时新中国对外交事务极为重视,用五个字概括就是
       “外交无小事”
       。
       但是在一次出访过程中,陈毅由于已经年届六十,且工作繁忙太过疲惫,导致在会议上睡着。
       在外交场合,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也因此,周总理建议陈毅元帅平时出席各类活动时戴上墨镜,这样可以防止在外交活动时的失礼。
       但这种说法明显比第一种传言更加不靠谱。


       首先,外务活动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十分紧张严肃的一项活动。
       常人都不可能在如此紧张严肃的场合下睡着,何况是戎马一生的陈毅?
       要知道,军事指挥工作本就是一项负担极重的工作,淮海战役时,包括陈毅在内的总前委三十余个小时不睡觉都属正常。
       戎马倥偬一生的陈毅又怎么会在外交场合睡着呢?
       更进一步推断,哪怕是从遮掩睡着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睡着时的体态、动作,又怎么可能靠区区一副墨镜就能遮掩?
       从这个角度而言,周总理劝陈毅戴墨镜的故事大概率也只是民间传说罢了。
       以上两种传说虽然流传甚广,但大概率只是谣言,陈毅戴眼镜的原因,很有可能还是因为身体不佳。


       2001年,
       “纪念陈毅同志诞辰100周年”
       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
       陈毅元帅最小的儿子,时年55岁的陈小鲁在现场为诸多记者朋友、军事爱好者、历史迷们解答了这个困扰了大家多年的谜题。
       为什么陈毅元帅喜欢常年戴着眼镜?
       是因为陈毅年轻的时候由于眼睛负伤,不能直视太阳,而且也不能面对室内的强光或是摄像机的闪光,否则眼睛立刻就会疼痛无比,所以才会一直带着特制的黑色墨镜保护眼睛。


       由于陈毅元帅身经百战,他本人也忘记是在哪次战役中负的眼伤,有人推测是兴国战役,也有人推测是抗日战争时期负的伤。
       但不论是哪一次负伤造成的,毛主席、周总理肯定知道内情,也因此,陈毅称得上是唯一可以在毛主席等人面前戴墨镜的高级干部。
       很显然,几种说法对比下来,肯定是第三种说法更加可信,又有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的亲口认证。
       事实上,陈毅元帅也曾经在公共场合将墨镜摘下来过。


       1965年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他在极为关键的时候摘下眼镜所说的一番话,让中外记者无不为之叹服。
       那个时间点下中国面对的情况非常复杂,
       国内必须克服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国外则必须面临美、苏两极的挤压,
       同时偏居一隅的蒋介石还常常叫嚣着“反攻大陆”。
       因此,当时我国的外交工作尤显重要。


       而陈毅在这次招待会上被记者问了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中国政府对美国以香港为支点侵越作何态度?美国是否会在占领越南之后威胁中国?”
       这个问题刁钻异常,涉及到了中、美、越和我国香港地区四方。
       站在美国侵略越南的背景下,回答不慎就会致使新中国国家形象受损,也会使中国与越南的关系陷入窘境。
       而陈毅在短暂的思考过后,竟然破天荒的摘下了墨镜作答:
       “关于美帝国主义威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这件事,我等了十几年,虽然我头发白了,但我还有孩子,我的子孙还会继续等下去,他们会像我一样,坚定地‘等待’美帝国主义的到来。”


       陈毅作答之后,许多记者第一次看见这位元帅的双眼。
       彼时陈毅的目光仍然坚定有力,或许那就是民间所说的
       “杀气”
       。
       在场的中外记者,纷纷从陈毅的口中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毅力,中国人民绝不向帝国主义、侵略份子低头的坚强。
       在陈毅从事外交工作的十几年时间里,他摘下墨镜所说的这一番话可谓是铿锵有力,从头到尾没说一个打字,却将中国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之谜
       有一段时间,互联网上曾流传着一件趣事。
       说是陈毅将自己的诗作写给毛主席看,毛主席看后回复道
       “稍有未合”
       ,实则表达的则是
       “写的很好,下次别写了”
       的态度。
       这事听起来颇觉有趣,但实则是1964年全国三届人大期间发生的真事。
       毛主席面对陈毅改诗的请求,高情商的回复了一段话:
       “你叫我改诗,我不能改。因我对五言律从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你的大作,大气磅礴,只是在字面上(形式上)感觉于律诗稍有未合,因律诗要讲平仄,但我还没有入门。我偶尔也写过几首,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的旧学功底极深,当年《沁园春·雪》一文问世,国民党方面搜罗天下文人,竟无一人可压毛主席文采。
       因此毛主席虽然话说的委婉,但实则表达的是
       “尚未入门”
       。
       许多人将此事作为陈毅元帅诗作水平不高的证据,但事实果真如此?
       恐怕这种看法并不成立,毛主席表达的只是陈毅不精通五言律格律而已。
       陈毅元帅的诗歌水平其实极高。
       其最有名的便是1936年冬天所做的梅岭三章,当时他身染重疾,又被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困在梅岭。
       以为这次必然牺牲在此处,便在衣服内衬处留下了绝命诗三首。


       其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
       其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
       其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三首诗的水平,奠定了陈毅在我国军旅诗文中的地位。
       《梅岭三章》一出,毛主席之诗才能寻得
       “密友”
       ,毛诗、陈诗的英雄之气,都可横贯千古。
       难怪毛主席晚年都曾作此评价:
       “陈毅的诗大气豪迈,有些像我。”


       有些人说陈毅诗文水平不高,是因为他不按格律规则,不用华丽辞藻,不喜高深术语。
       可诗歌究竟为何物?
       最早不过是先民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情不自禁吟唱出的言语,它包含着先民的喜、怒、哀、乐,也体现了人类个体的酸、甜、苦、辣。
       中国人讲究以诗言志,还有什么样的辞藻比
       “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样浅显的字句更能展现出革命者的意志?
       还是用毛主席的四字评价最为贴切陈毅诗文:
       “大气磅礴”。


       当然,革命者也是人,也有浪漫风情,作为文艺青年的陈毅在旅法期间还写下过新体诗:
       “当我跑到她的门前,正值她晨起梳洗。一件薄薄的春衫,笼罩着她的肌体……”
       这是二十岁前后的陈毅抒怀之作。
       待到与张茜结婚之时,陈毅再次展现了他的浪漫:
       “百年一吻叮咛后,明月来窥夜正迟”。


       陈毅既有
       “为国断头毫不惧”
       的大浪漫,也有
       “一吻叮咛恨夜短”
       的小浪漫。
       也真因如此,毛主席、陈毅这两个浪漫的诗人才会因诗相逢、以诗言志。
       除了情感丰富、诗文达意之外,陈毅还是个政治家,他写诗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意味和宣传意义。
       如果单纯咬文嚼字、死抠格律,那绝大部分百姓看不懂的诗又有何用呢?
       从以上种种来说,陈毅元帅的诗文水平极高。


       参考资料
       1、陈毅:顶天立地的“好汉诗人”.网易新闻[引用日期2013-12-7]
       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本人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引用日期2021-06-10]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