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职场,就像离开了笼子的鸟,惬意无比。

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发现退休生活也有烦恼,要带孙子,想要追求诗和远方,退休金似乎一直不够花。

尤其是遇到不够孝顺的子女,老人的生活就更难了。

有人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诚然,好的退休生活,是简单朴素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01

花钱少,有余有剩。

俗话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没有存款的退休老人,若是遇到什么急事,那就麻烦了。

事实上,退休的老人,指望儿女给钱治病,比没有退休的老人,难度大一些。

儿女们常常会怀疑:“你的退休金,都花哪里啦?平时大手大脚,现在知道难了吧?”

若是单身的老人,儿女们还会认为,在瞎找老伴,把钱弄丢了。

另外,不是所有的退休老人,退休金都很高。

很多老人,一个月的退休金就是一千多,柴米油盐、水电费等,累积起来,就是好几百了。去亲戚家串门几次、参与喜宴几次,就掏空了。

不控制花钱的速度,怎么能行呢?未来的路,可能还有二三十年,不能没有远见。

作者闫红在文章中写了自己的奶奶的消费方式。

奶奶从中年开始,就养成了一个“慢花钱”的习惯,也就是说,任何一样东西,不是非常急需的,就缓一缓。过一阵子,这样东西大概率是不会去买了。

比方说,家里需要一个小板凳,但是奶奶去市场上看了看,思量再三,就没有买了。一个菜篮子,要到处看看,不买花哨的,而是买外表不太好看,但是很结实的。因而,菜篮子用了二十多年,还是靠谱的。

消费,就是一场人和物的较量,从客观上去看物体,从理论上去分析物体,从内心去感触物体。经过一番琢磨,花钱的速度就慢下来了,谁都不为“冲动”买单,也不会被铺天盖地的广告诱导自己。

很多退休老人,表面上很节俭,到处去寻找打折的东西,看到甩卖的场所,就得去看看,还大包小包拿出来。

但是打折的东西多了,花钱也就多了,并且这些东西,多数用不着,也因为质量不过硬,性价比很低。

一个少花钱的老人,有三种思维。

其一,在能力范围内,购买需要的东西。有自己的购物思维,不被商家左右,不盲从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

其二,做到断舍离,常常清理不必要的东西,让家庭变得舒服。关键是,舍去了攀比欲,习惯了住在陋室。

其三,物尽其用,花点时间,改造旧物,让家里的东西更有价值。

诗人塞·约翰生说过:“既会花钱,又会赚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享受两种快乐。”

把以上这句话拓展一下,花钱、赚钱、省钱,形成了三种快乐。

这辈子,钱花不完,没有关系,起码自己的一生是有保障的,有底气的,至于子孙如何处理遗产,管不了,也不要管太多。

02

朋友少,清静生活。

陈果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寂寞者的累加不可能减消寂寞,寂寞者的群体是跳不出寂寞的——一件无意义的事重复无数遍依然是无意义的。”

简单陈述一下,就是说,一个人真正的孤独、寂寞,不是独行,而是在群体之中,却被大家冷落,或者找到不合适的群体,忍住自己的个性,迎合大家。

邻居老张,和几个朋友出去逛街,看到一件大衣。试了试,但是不太喜欢,但是朋友都说:“很好,很潮流。”

在朋友的鼓励下,老张看了看吊牌,价格不便宜。

老张呢,顺着大家的意思,把大衣买下来。但是他自己越发觉得难受,一来是心疼钱,二来是觉得不对劲。

邻居张阿姨,退休之后,和一群广场舞大妈走得很近。

每天傍晚,有人在窗外邀约张阿姨去跳舞。但是张阿姨常常不想去,因为她白天要带孙、做饭、买菜,真的够累了。

碍于面子,张阿姨还是去跳舞。歌舞很快乐,音乐很优美,但是张阿姨却很闹心。

诚然,老人在社交圈里,要学会拒绝,别在乎面子。

用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这是很多退休老人的愿望,但总是事与愿违。

人这一生,真正的朋友是很少的,并且随着你退出职场,人生价值的减退,一些看起来像朋友的人,都会慢慢疏远。

老年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但是每个人的三观不同,聚集在一起,会有关系内耗,也会存在忍受别人的习惯、看人脸色、被人的思维左右、人情世故太多、翻脸等。

并且,一些老人参与某些活动,就得有很多规则。这些规则,也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但是你顺从的话,也为难了自己。

公认的好日子,就是一屋两人,三餐四季,常常会有团圆饭。

少了朋友,也就少了麻烦,多了一些自己的空间。

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你想干嘛,就干嘛。读书,散步,唱歌,吹拉弹唱......和别人做同样的事情,但是你不被群体左右,同样不同心,逍遥自在。

03

好日子,没有标准的模式,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看法,但是最靠谱的模式,就是“尊重自己、少管别人”。

作家亦舒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

是的,安静下来,你可以闷声发财,也可以静观其变。

远离了喧闹,生活静下来,才能真正感悟;手里有钱了,生活有了底气,才不慌乱。

退休了,只是退出了职场,而不是退出了时间,千万别放任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