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近日,山西大同阳高县为实现“市场主体倍增”严重造假遭曝光。据中国之声报道,在该县每个月“县里派给乡镇,乡镇再派给村支书”的指标“摊派”下,有人半年开6家公司,有村民7天开三家豆腐店,有的村支书更是一人办了20张营业执照。而这些市场主体基本没有营业。

在当下,我国超过1.5亿“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力量载体,承载着数亿人就业创业,因而其数量、增量也成为衡量某些地方发展的重要数据。但“数量”意义的前提是“质量”,政府部门终究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增长,而绝不是“数量注水”。

通过报道中显露出的细节会发现,阳高县这种数据造假背后,或许存在村干部能力不足、理解偏差的原因,但更多的责任应归咎于上级为追求“政绩”盲目、僵化、形式主义的摊派上。“要求2天之内,镇里要新注册9家企业”“每个月都要通报,完不成挨批评。”除此之外,甚至还有为了配合“凑人头”,县里派工作人员“下到镇上,方便大家办手续”这种联合造假的情况存在。

据悉,自2022年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阳高县新增市场主体6792户,2023年新增市场主体4956户。面子上好看了,却实实在在失了“里子”。就如一位村干部所说的“市场主体增长很多,数据上比较好看,但实际上对经济发展一点用也没有,也解决不了农民的实际困难。”

在报道播出后,阳高县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将在各领域组织开展警示教育,坚决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接下来将对排查出的非正常市场主体依法公示注销,研究制定规范培育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激发市场主体发展的内生活力。一场闹剧在媒体关注下终得以喊停,但这场浪费大量人力、资源,增加了群众负担的“数据造假”却既没有追溯“源头”,也没有任何追责。这种轻飘飘“反思”的态度,也很值得上级政府部门反思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