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题为“中科院发表颠覆性研究:尼古丁可延缓衰老,吸烟或是长寿的密码”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事实真是如此吗?

中科院其实早已作出回应……

一、尼古丁可延缓衰老?

去年,《自然-通讯》上刊登了一篇关于尼古丁改善代谢和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报告。

报告称,研究团队将48只小鼠分为两组进行对照实验,A组的小鼠每天饮用每毫升2微克的尼古丁水,B组的小鼠则不加干预。

如此一年后,A组小鼠存活率高达91.67%,而B组小鼠存活率仅为54.17%,也就是说,前者的死亡率比后者降低了约40%。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发现,相对于B组小鼠,A组小鼠的细胞端粒有所延长,记忆力也更好,进一步证实了尼古丁的抗衰作用。

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尼古丁竟然蕴藏着长寿密码”“越抽烟越年轻”的言论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

但事实上,在去年底,中科院官方账号就已经对此进行了“辟谣”。

首先要知道,尼古丁是一种兴奋剂,在一定浓度下,会快速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

尼古丁是烟草中的主要生物碱之一,因而大众习惯性将两者划上等号,但尼古丁其实并不仅仅出现在香烟中,它在食物中也很常见。

例如茄子、土豆、辣椒等“国民”蔬菜中,就都含有尼古丁,但我们并不说这些蔬菜有害于人体健康。

主要原因在于计量和摄入方式不同。

在小鼠实验中,小鼠每天摄入的尼古丁仅为每毫升2微克,而香烟中尼古丁含量高达1000毫克。将两者换算,吸烟摄入的尼古丁含量在十万倍以上。

并且在小鼠实验中,摄入方式是“饮用”, 经过在肠胃道中的吸收和在肝脏中的代谢,被摄入的尼古丁计量其实微乎其微。

我们食用茄子、土豆、辣椒同样是这个道理。

香烟不一样,吸烟摄入的尼古丁是通过鼻腔直达大脑,浓度依旧过高,信号通路被激活,长期以往便会成瘾。

但在小鼠实验中,小鼠并没有上瘾,没有产生依赖性。

因而综合来看,“越抽烟越年轻”的逻辑几乎不能成立,“尼古丁抗衰老”的结论是否使用人体也还是个未知数。

根据目前的医学研究,抽烟还是弊大于利的。

二、“吸烟有害健康”

在网上,经常能刷到类似于“抽烟助力国家建航母”言论,调侃归调侃,长期吸烟的危害还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根据官方报道,在世界前八位致死疾病中,就有六种与吸烟相关,分别为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下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核病和肺癌。

此外,长期吸烟也可能导致阳痿、流产、出生缺陷等多种疾病。

而在最直接的致病效果外,香烟的害处还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吸烟的人收入更低。

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收入平均低4%到11%,美国甚至有几千家公司将下班后吸烟纳入工资管理。

其次,吸烟降低药效。

在很多时候,吸烟会影响肝脏类药物的效果,要达到与不吸烟者同样的药效,就需要加大药量。

在现实的就医过程中,医生有时会提醒患者减少或停止吸烟,也是这个道理。

再有,吸烟容易诱发家庭甚至社会矛盾。

一个人抽烟,影响的不仅是吸烟者一个人的健康,二手烟对人体的伤害同样不容小觑,尤其它的味道还具有刺激性,很多时候就容易激化矛盾。

最后,吸烟有可能危害公共安全。

在很多公众场合,都能够看到“禁止吸烟”的标识,一是考虑不吸烟者的感受,二是为了确保公共安全。

4月13日,在G2268次列车上,一男子在卫生间内吸烟引发烟雾报警,后被处以500元罚款。

5月7日,在G2636次列车上,一男子在卫生间内吸烟导致列车降速,被派出所带走处理。

因为高铁的空间密闭,在高铁上吸烟,烟雾无法消散,淤积的浓烟可能导致高速运行的高铁列车自动减速,甚至是紧急停车,不但影响交通秩序,而且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所以,为了自己,为了别人,还是要尽量避免吸烟。

参考资料:

尼古丁延缓衰老机制,人类也适用吗? | 辟谣

吸烟的20条危害

世界无烟日来了 抽烟的危害你了解多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