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最近很火的《我的阿勒泰》,勾起了我在新疆牧区生活的那些艰苦但美好的回忆。

那时我一个人去新疆,从广州飞五个小时到乌鲁木齐,再坐6个小时高铁到伊宁,再坐2.5个小时班车到巩留县,再坐2小时本地人的车到恰西,路途之折腾,一度让我打退堂鼓。

那时进入恰西的路还是悬崖土路,又窄又多弯,非常惊险,有点像早期的318川藏线,总之坐在车上往下悬崖看,整个人会发软,坐的是本地人的车,语言不通,每次都说快到了,但是拐了一个又一个弯都没到,我都一度怀疑自己被拐卖了。

那时的恰西是伊犁的夏牧场,没有通水也没有通电,喝的水要去河里挑,电是自己买太阳能板发电,一般是只能给照明和给手机充电,没有电饭锅洗衣机冰箱,自己生火做饭,去河里洗头洗衣服,洗澡只能等到大太阳的晴天,下午三点去河里洗,因为河水是天山融雪留下来的非常冰冷,只有下午三点时稍微没那么冷。

生活条件和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里几乎是一样的,我想很多城市里的人应该是不习惯的。那时整个恰西只有一个小卖部,卖些日常用品,每一家相互之间都隔得挺远,有时候想串门都要走老半天。

刚开始觉得有点不习惯,感觉每天太漫长了,早上七八点醒来,晚上11点才天黑,没有电视没有无线网络,手机流量有限也不敢使劲用,恰西又太大,经常走半天也不过就是翻了两座山。

后来就慢慢习惯了,每天早上就去哈萨克邻居家买刚挤的牛奶,五元一公斤,买回去煮沸当水喝,刚开始不知道内地人乳酸不耐受,煮沸直接喝,每天拉肚子,后来听养蜜蜂的刘姐说才知道,要加水煮沸再喝,果然不再拉肚子了。

有时会去买羊肉,60元一公斤,买回来只要煮熟加点盐巴就很好吃。有时隔壁哈萨克邻居烤馕,也会过去买几个吃,刚出坑的馕香喷喷的,酥脆脆的,特别好吃,放几天就会变得硬邦邦的。

有时会跟着本地人去乡里巴扎买东西,新疆的水果又便宜又好吃,因为下山一趟不容易,所以经常一买就买一个星期的量。

在恰西,我认识了一二三(叶尔森)兄妹,认识了养蜂蜜的疆二代刘姐夫妻,还有鹿苑的一家子。

在恰西,我过了开斋节,过了古尔邦节,跟着本地人挨家挨户去吃吃喝喝,看叼羊,学骑马,爬到山坡看风景,晚上看星空。

刚开始听哈萨克朋友讲普通话也经常听不懂,比如我问隔壁邻居小男孩叫什么名字,她妹妹说一二三,我还非常惊奇,后来才知道是叶尔森。

在牧区的日子单调但自由,出门就是壮阔的山河、璀璨的星空,雨后有彩虹,森林里有蘑菇,草原上有牛羊,没有压抑的高楼大厦,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内卷的工作压力。

在恰西住了两个月,好像做了一场梦。梦醒后,又回到现代社会,回到钢铁森林里,在格子间怀念着那开门就是壮阔山河的新疆夏牧场。#伊犁头条##我的阿勒泰##新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