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中国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中法战争应该算是唯一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战争了。但中法战争最终却因“和谈”而变成“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是在令人叹息!中法战争清廷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与当时法国的咄咄逼人、清廷的主战派积极奔走和后来指挥抗法的冯子材等爱国将领的积极拼杀不无关系。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人物,他早有抗法方略,若被朝廷采纳,镇南关大捷奇迹早上演了!不是冯子材。

我们知道,中法战争时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主要分为主和派和主战派两大阵营,以淮系领袖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掌握清政府外交、军事实权,但一意主和;以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为代表的主战派,力促朝廷采取抗法方针。清政府最高决策机构举棋不定,军事上一面派军队出关援助越南却又再三训令清军不得主动向法军出击;外交上一面抗议法国侵略越南却又企图通过谈判或第三国的调停达成妥协。这种自相矛盾的举措,大大便利了法国的侵略部署。因而,熟知中法战争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当时在中法战争战场一线的清军将领,都是以淮系派将领为主,主战派将领得不到重用。我们在前两天发布的关于清廷启用老将冯子材抗法的文章也指出了冯子材被起用是经历了朝廷内部各派系的权力争斗,最终在迫不得已的环境下,经过曲折的过程被重新启用的。今天的主人公,在晚清时期被称为“香帅”,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早起清廷的清流派领袖,想必小伙伴们也猜到了,他就是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当然不是武侠小说里的香帅传奇楚留香)。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探花出身,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在中法战争时,张之洞已是山西巡抚,一省最高之长官。1883年12月,法军大举进犯中越边境,以淮系将领为主力的清军节节败退,边防告急,朝中大臣纷纷言战。但张之洞在1884年5月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前,虽多次上书清廷力主抗法,并献上抗法方针策略,作为封疆大吏的他却仍是得不到清廷的上市采纳。张之洞的言战主张与清廷大多数言战者不同,他的抗法方略非常符合当时清军实际,若被朝廷采纳,小编认为镇南关大捷早上演!为什么这么说,下面我们看看香帅张之洞当时说了什么。

张之洞在《与张幼樵书》(张幼樵即张佩纶,清流派主将之一,深受慈禧宠信)中曾说“中外兵事,鄙意与尊意及京朝诸言事者迥然不同。诸公意谓法不足畏,我易胜法,故纷纷言战。鄙人则明知法强华弱,初战不能不败,特非战不能练海防,非败不能练战。祗(只)要志定气壮,数败之后,自然渐知制胜之方;若一败而即扰动,更易将帅,则战备永无联系得手之日矣。兵凶战危,何等大事,何等难事,岂有谈笑指挥数营杂兵劣械而能坐摧强敌者乎?世间安有此等便宜事也。”张之洞的这番话语,不仅批判了朝中大多数言战者情敌易胜思想和许多封建官吏夜郎自大、昏聩怯懦的本质,而且还准确提出了弱国如何打败强敌的战略方针,他在给清廷的奏稿中还指出抗击法国侵略“顶计宜坚,赴机宜速,自守宜固,料敌宜审。若已有战衅而尚无战心,徒有战形而实无战具,则祸不可胜言也。”张之洞一席抗法言论,真知灼见,可惜却不被清廷赏识采纳,否则镇南关大捷早上演。

熟悉中法战争的小伙伴也看到,中法战争的两个阶段的战绩和结果情形,恰如张之洞所言。1884年5月观音桥事变,中法战端再起,清廷不得不启用主战派官吏。同年7月张之洞到任两广总督,就“即逢海警,内防外援,应接不暇,兵食兼筹,无一不难”。他在百般困难的情况下,会同钦差大臣、办理广东军务的彭玉麟和广东巡抚倪文蔚积极承担起抗法重任,筹备广东省防,出告示严禁国人补给法军,强令法国领事率法国教士出境,出兵、出粮饷物资、出计谋战法指导和支援云南、广西、福建、台湾等省抗击法军,举荐人才等等,我们熟知的镇南关大捷的主要将领冯子材,就是张之洞力荐举用的,黑旗军将领刘永福也是他派唐景崧拉拢正式回归清军作为抗法得力干将的,而支援台湾刘铭传抗法也是人所共知的事。

综上所述,张之洞早有真知灼见的抗法方略,却因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斗争,没有被清廷提早采纳,如果清廷提早采纳香帅张之洞的抗法方略,镇南关大捷的奇迹是否早就上演了?欢迎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本文由“纵横国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涨知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