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一听黛玉要这样葬花,就很高兴,说等我放下书,黛玉说你看什么书?贾宝玉慌了,他就撒谎,不过是《大学》《中庸》。黛玉多聪明,你爹拿板子打你都不好好念,却到这来念。你骗谁。贾宝玉说,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把《会真记》递给黛玉。黛玉就把葬花的花具放下,坐到桃花树下,从头看去,她也没见过这么好的文章。越看越爱,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把十六出都看完了。觉得词藻警人,余香满口。看完只管出神,掩书默诵,沉浸在书里。心里默默记诵。

林黛玉的感觉是词藻警人,喜欢它的文采。但宝玉却别有心思,宝玉发现妹妹喜欢《西厢记》,就借其中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说完深情地望着黛玉。这是《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掉了魂后,回到书房的一句唱词。最后他们在红娘的帮助下,两个人偷尝禁果。宝玉说这句话等于说,你是莺莺,我是张生,咱俩是一对。

黛玉听到这句恋人间调情的台词,立刻羞红了脸,觉得宝玉对他无理。贾宝玉这个旁敲侧击的爱情表白,黛玉本来应该很高兴。但是她是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眉,瞪了两只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用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着眼圈儿还红了,转身就走。

林黛玉从小受的是千金小姐的闺训。非礼勿听,更不可以对婚姻有想法。所以她认为宝玉这是在欺负自己。贾宝玉着急了,向前拦住,表白一番。好妹妹,饶我这一遭。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掉在池子里,变个大王八,等日后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碑去。每当贾宝玉说出这类呆话傻话,都让黛玉非常开心,宝黛爱情就会向前迈一大步。果然黛玉破涕为笑,也拿戏文打趣宝玉,说你就唬成这个样,原来是苗而不秀,银样蜡枪头。这句话也是《西厢记》里的。宝玉说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黛玉回答说,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

林黛玉受到《西厢记》里关于爱情描写的曲文影响和感染。但是她所受的教育,她的教养,使她不得不戴上面具,来教训宝玉,但是她是喜欢这些曲文的。

宝玉说快把这花埋了吧。这时袭人来叫宝玉,说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大家都过去请安,宝玉跟着袭人回去了。

《红楼梦》在当时是禁书,不准看的。宝玉不但陶醉其间,还拿书中的话来套现实。这是违犯礼教的,当然引起黛玉的不满。黛玉真的非常恼怒吗?她这是因为害羞而佯怒。她也不是真要走。她是要躲开宝玉,躲闪这个敏感的话题。宝玉赶紧拦住喊好妹妹,不仅说自己错了求饶,赌咒发誓说自己并不是要唐突和轻薄妹妹,发誓自己要是欺负黛玉就变成王八,替黛玉驮石碑。说他银样鑞枪头。这是红娘挖苦张生中看不中用的话,黛玉拿来挖苦宝玉,说明林黛玉一点都没生气。甚至还有点欣喜呢。

宝玉直截了当地对号入座,黛玉这大家闺秀脸上如何挂得住。黛玉的恼怒,未尝不是假装。两人用《西厢记》的绝妙好词,来谈自己的情。虽说是在通戏语,情感却是真的。她有点不敢面对,只好用佯怒掩饰。黛玉打趣宝玉的话,表明黛玉内心多么想像崔莺莺那样与宝玉自由相爱。当宝玉拿来做话反问,黛玉说你能过目成诵,我也能一目十行。她没有正面回答,却回答得很巧妙,我们都喜爱西厢记。就像我们都吧世俗一样。

《西厢记》唤醒了宝黛内心深处的爱情种子。她们的爱情萌芽了。在那个时代,黛玉是中规中矩的千金小姐。她渴望爱情,却要等待双赢,既得到心上人的爱情,又得到家长的允许。他们相爱却不敢直言不讳,内心喜悦又忍不住,用书中的话打趣对方就成了她们爱的表达。

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她在林家一辈子也接触不到《西厢记》。她对所谓禁书一无所知。反倒是日后薛宝钗提醒她,她才明白。

宝玉知道看禁书被黛玉知道没什么关系,她是自己人。他说这书好。黛玉也觉得好,黛玉的眼光不俗。他们是真正的知心。

宝玉对黛玉说那句戏文,是一时激动,也是真心的表白。宝玉本来就喜欢黛玉,借着戏文把他俩的关系比作张生和莺莺那样的爱情关系。其实黛玉的内心何尝不是一样的,她是听了宝玉的表白引发了内心慌乱。用恼怒和嗔怪来掩盖自己的害羞和慌张,她说要告状也不是真的。因为她们之间的感情特别真挚。

崔莺莺虽然是相国的千金,但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己的爱情。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暗示宝黛爱情的产生,两个人共读这《西厢记》后,爱情意识觉醒了。宝黛共读西厢,这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情节。经过共读西厢,宝黛爱情又上一个新台阶,进入一个更有内涵和诗意的新境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