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各地有很多民俗活动,比如划龙舟、采草药、挂艾草、吃粽子等。

按照民间流传的说法,今年的端午节不一般,被视为“龙中之龙”的大吉之日。从传统的干支纪年法来看,2024年是甲辰龙年,“甲”是天干之一,“辰”代表龙,而龙年中的“甲辰”年,从属性归类,属于木属性,而木的颜色在五行中,又代表着青色,所以,今年又被称为“青龙年”。

端午节的起源与古代对龙图腾的崇拜有关,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权威和力量的象征,被视为能够带来好运的神兽。而端午节正值夏季的开始,阳气最盛,被认为是龙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

比如,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人们通过划龙舟来模拟龙在水中游弋的场景,以此祈求龙神的保佑和庇护,能够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今年端午节,一方面是“青龙年”,另外一方面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两者遇到一起,就有了“龙中之龙”大吉之日的说法,这种情况也是60年一遇(60年一个轮回),或预示今年是个好年景。

今年端午节还有2点不一般

第一个特殊点:今年端午节在夏至之前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时间比较固定。但是,从公历时间来看,每年的时间是不固定的,由于农历存在闰月的原因,端午节公历时间能相差好多天。

夏至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时间按照公历计算,相对比较固定,每年的6月20日-22日交节。

而每年的端午节和夏至节气相邻较近,不过,由于每年端午节公历时间不固定,就出现了有些年份端午节在夏至之前到来,有些年份夏至在端午节之前到来。

今年端午节当天是6月10日,夏至节气是6月21日,端午节在夏至之前到来。那么,有朋友会问了,这有什么说法呢?

民间不少地方流传着这两句农谚“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端午夏至前,注定是丰年”。

简单来说,如果当年夏至在端午节之前到来,那么当年天气或将不是风调雨顺,农作物生长受影响,产量不高。相反,如果当年端午节在夏至之前到来,那么当年天气或是风调雨顺,农作物产量较高,会是一个丰收年。

还有一种说法,如果夏至在端午之后,意味着高温天气开始稍微晚一些,对于田间农作物来说,减少了高温、干旱对其的影响,更有利于当季农作物的生长。

以小麦来举例,端午或夏至左右时,不少地方的小麦正处于灌浆末期,已准备进入收获期,如果遇到特别干旱的情况,再加上此时的高温天气,如果再遇到一些大风,很容易遭受干热风的危害。

小麦一旦受干热风影响,会导致小麦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进而造成减产。因此,夏至在端午之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干热风的影响,有利于增产。

而今年恰好是夏至在端午之后的年份,符合“端午夏至前,注定是丰年”的说法,和其寓意差不多的农谚还有“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指的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把夏至和端午颠倒过来说了)。

第二个特殊点:今年端午和夏至间隔时间长

端午和夏至每年的时间相差不远,上面已经提到,今年端午节是6月10日,夏至是6月21日,两者之间间隔了11天,已经算是比较久的时间了。而去年夏至节气是6月21日,端午节是6月22日,两者就相差了一天。

关于此,农谚有“端午夏至隔得开,三次大水并次来”,或者“端午夏至叉杈开,三潮大水做潮来”的说法。

意思是说,如果端午节和夏至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可能预示着当年夏季雨水较多。“隔得开”指的是时间间隔长,“三次大水”也不是一定就指3次,也指多次,只是一个量词。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如果端午节和夏至之间间隔较长,或预示着当年夏季降雨的时间分布不均匀。

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角度来说,夏季如果降雨天气多,会感到不会那么炎热,对于多数朋友来说是好事。

而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如果夏季雨水较多,也有利于缓解田间干旱的情况,促使夏季农作物的生长。但是,降雨不可过多,如果连续降雨发生了涝害,就起到反作用了。

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于今年端午节为何不一般,有了一定的答案。对此,你怎么看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