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中美关系,除了常常被提及的贸易摩擦和南海争端,还有中国的北极开发计划。
       此前,美国海军的官方媒体连续刊文,对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资源开发、海上航线探索以及科学考察等活动表达了所谓的“担忧”和“警惕”。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马克·内维特教授声称,美国真正担忧的是俄罗斯和中国在该地区的港口机场建设和海上航线勘探可能具有军事目的,同时中国在格陵兰地区的开发可能对北约和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构成威胁。


       然而,中国在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已经明确阐述了其北极政策的目标,根本上就不涉及政治。更多的,则是认识北极和保护北极。
       白皮书强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等法规为中国在北极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法理基础,明确了在北冰洋公海等海域进行科研、航行、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以及进行资源勘探和开发等行动是缔结上述条约的北极域外国家的正当权利。
       提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就不得不提及斯瓦尔巴群岛。


       这块位于北冰洋之中的土地,虽然远离中国数千公里,但中国公民在这里却享有自由出入、逗留以及进行工商业、采矿、航行等活动的权利。
       这得益于中国作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缔约国之一,拥有在斯瓦尔巴群岛开展相关活动的合法权益。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极圈内,总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由多个岛屿组成。


       尽管其主权归属于挪威,但根据《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缔约国公民都有权在这里自由出入和从事相关活动。
       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能够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北极科考站——黄河站的原因。
       斯瓦尔巴群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欧洲的探险家们纷纷来到这里进行探险和考察。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国家开始意识到这片群岛的战略价值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国和挪威等国家纷纷涌入这里进行开采和定居。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城镇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地球最北端的城市——朗伊尔城。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与斯瓦尔巴群岛的渊源也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19世纪,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多次侵略,这些外来势力在这片古国的土地上肆意践踏,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国连连失利,不得不割让领土、租借港口,每一次的屈服都在国家的肌肤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1908年,著名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就曾到达过这里的那岌岛,成为探索北极的中国第一人。他被这片美丽的群岛深深吸引,并写下了一首长诗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受。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新兴大国崭露头角,而传统的帝国主义列强则试图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在这场激烈的国际角力中,位于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群岛逐渐显露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片原本荒凉寒冷的土地,曾是捕鲸人的避风港,然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却让它成为了各国争夺的焦点。就在英、法等国试图巩固和扩大自己在北极地区的影响力时,东方的俄国却陷入了革命的漩涡。


       1917年的十月革命引发了俄国内战,这场混乱给了英、法等国可乘之机,它们趁机在北极地区扩张势力。
       经过一系列的外交磋商和博弈,1920年,《斯瓦尔巴条约》终于尘埃落定。
       该条约确认了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但更重要的是,它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提供了在北极圈内发挥作用的机会。尽管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这一国际变局无疑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斯瓦尔巴条约》成为国际议题之际,法国敏锐地察觉到了中国的潜力。
       为了平衡德国和其他传统强国的力量,法国积极寻求与新兴大国建立友好关系,而中国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法国认为,将中国纳入《斯瓦尔巴条约》的框架内,不仅可以增强条约的普遍性和约束力,还能进一步巩固中法之间的友好关系。


       对中国而言,尽管这块遥远的土地并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可言,但它却象征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战略支点。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的统治之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政治的严峻挑战,虽说北洋政府“民声不好”。但当时的段祺瑞在外交事务上则较为表审慎和机智。
       他深知维护与法国等大国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即便对斯瓦尔巴群岛的战略价值心存疑虑,也仍然选择了积极参与和响应。


       在深思熟虑与多轮磋商之后,1925年,中国正式成为《斯瓦尔巴条约》的一员。
       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愈发积极与主动,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主权国家地位的进一步认可。
       在加入条约的历程中,中国代表团以审慎的态度和前瞻性的国际视野应对各种挑战。尽管当时外界对此举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历史的进程最终证明了中国决策的明智。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加入《斯瓦尔巴条约》不仅为其在北极地区开辟了新的天地,也在无形之中为日后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谁也没想到,66年后,这片原本遥远的冰雪之地,将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为中国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1991年,中国开始行使其在《斯瓦尔巴条约》中的权利,这使得千里之外的冰雪大地上的历史权益得以复苏。
       这一重要的转变,是由一位热心的民间科学探险家促成的。


       这位民间科学家的名字,叫做高登义。
       在1991年的秋天,他应挪威卑尔根大学的Y·叶新教授的邀请,参与了由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联合的北极综合科学考察。
       这次考察的收获之一,就是高登义在叶新教授赠送的《北极指南》中,发现了《斯瓦尔巴条约》的英文版,并注意到中国是该条约的签约国。


       叶新教授进一步建议他,向中国国内提议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考站。
       当时的这一提议,在一经提出之后,就得到了我国科学院的重视。在当年的“九五”重大科研项目《极地与全球变化研究》中,甚至还增加了关于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学考察站的调查研究。
       时隔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才重新认识到这份远在三千公里外的国际权益。


       根据《斯瓦尔巴条约》的规定,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有权进行海事、工业、采矿和商业活动,并有权开发群岛及其领海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斯瓦尔巴群岛的煤炭资源丰富,是北极地区最重要的商业矿产资源之一。挪威和俄罗斯已经在岛上经营煤矿,每年向本土输送大量煤炭。
       此外,斯瓦尔巴群岛还拥有丰富的矿产和渔业资源。中国享有平等自由进出此地水域、峡湾和港口的权利,范围包括东经10°~35°、北纬74°~81°之间的所有岛屿和礁石。


       随着北极冰川的逐渐融化,北极地区夏季可能会实现通航,航行权对于中国实现北极权益至关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权益逐渐显现出其巨大的潜力。这片土地,因《斯瓦尔巴条约》的纽带作用,与中国的未来紧密相连。
       多年来,中国不仅依法在斯瓦尔巴群岛开展商业、科研和渔业活动,更在北极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斯瓦尔巴条约》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在于,它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国际支持。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北极航道开放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这一条约使中国得以合法地参与北极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对于一个并无北极领土的国家而言,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战略资产。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为维护全球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发声,更在于它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老话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百年前,段祺瑞政府的一次外交选择,成功促使我国在90年代全球开发北极的地位进一步拔高。如果当年没有法国的那一次“好心”,恐怕我国的北极科考之路,也要被西方人扼住喉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