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供图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日前,省政府印发《关于鹤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豫政文[2024]49号),全省地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我市首家获批应用。

我市自2014年与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合作共建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实验区以来,历经2017年省市协同编制空间规划国家级试点及2019年以来的实施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省级试点阶段,组织开展“双评价”“双评估”“三调”基数转换、城镇开发边界试划等多项专题研究,研究内容被吸收形成规划编制导则、基数归类实施细则等省级技术标准,为全省规划编制工作探明路径。《鹤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全省首家获批,标志着我市近10年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圆满完成。

如何保护整治农业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怎样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十五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有哪些安排?《规划》给出了明确答案。

《规划》落实国家和河南省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强化区域协调,聚焦“塑造高品质国土空间,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的总愿景,统筹全域要素,形成“太行叠翠、三水润城、一体两翼、三区协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以“三区三线”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分类分级管控,促进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对实现全市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北方美丽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筑牢粮食生产安全根基

近日,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麦田青青、绿浪翻滚,长势喜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没有耕地安全,就没有粮食安全。

为进一步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规划》按照“数、线、图”一致要求,将耕地保有量166.29万亩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47.98万亩带位置、带坐标分解至各县(区),作为规划期内必须严守的红线任务。同时严格耕地用途管制,从严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和占补平衡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规划期内通过实施耕地提质改造、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提升等措施,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35年,我市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稳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保育重要生态空间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水润城过,微风花草香。太行翠色浓,碧水映斜阳。行走在春日的鹤城,太行山巍峨苍翠,淇河畔垂柳摇曳生姿,湿地公园里乔灌木错落有致……入目之处皆是美景。

如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坚守生态安全底线,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规划》构建“一屏三廊多区块”的生态空间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74.55平方公里,推进南太行生态保护和建设,打造沿淇河、南水北调中线和卫河(大运河)水脉生态廊道,将鹤壁淇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淇县黄洞地方级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管控,通过《规划》实施,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山水相望、林河相间。

优化城镇空间格局 擘画城景融合发展蓝图

《规划》构建“一体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格局,划定城镇开发边界244.14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先行区和鹤淇一体化城镇发展核心,以老城区、浚县为城镇发展副中心,以中心镇和一般镇等新型城镇为支点,促进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心城区构建山城融合、城水相依、花园环绕、新老共荣的空间结构,通过蓝绿格局、绿道体系构建,将“淇水太行、城水相依”自然生态融入城市,实现“满城樱花、银杏绣城、处处竹园、绿满鹤壁”。

规划期内通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品位,擘画“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融合发展蓝图,引领高品质全域旅游城市建设,为鹤城居民幸福生活指明了方向。

统筹公共设施布局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道路干净整洁,处处绿水环绕……行走在淇滨区上峪乡安乐洞村,一幅“村在林中、路在树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面映入眼帘。这是我市建设宜居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

按照空间规划提出的思路和目标要求,我市推动从带状延绵、点状离散向“一体两翼引领,特色节点支撑”的网络化、层次分明的城镇格局转变,建立“中心城区—副中心—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全域城乡体系。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市级—县(区)级—乡(镇)级—社区(村庄)级”多层级、全覆盖的设施服务体系,推进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普惠化,建设全龄友好城市,打造高品质城乡生活空间,提升“民生温度”,增加“幸福厚度”。规划期内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到203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8%,城市发展步伐加快,中心城区带动、协调联动能力持续提升;以太行山、淇河和大运河为载体,结合全域旅游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鹤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河南特种尼龙小镇,“链主”企业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成千上万根白色细丝被源源不断拉出。

产业振兴,规划先行。《规划》把转型发展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明确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集约高效布局产业空间,重点保障“四优三新”用地需求,落实“4+2”开发区体系建设要求,优化用地布局,明确各开发区内产业用地比例不低于60%,中心城区范围内划定工业用地红线比例达到30%。通过科学布局产业空间,推动清洁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升级,促使“互联网+”、电子商务、休闲旅游、新型物流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实现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转型优化。

夯实韧性基础支撑 强化生命线安全保障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我市国道107改线、安新高速公路、安罗高速公路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立市域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三纵三横’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豫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是《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以主城区为引领,规划形成完善的一环、二环、局部三环主城区交通路网体系,届时,我市任意县(区)城居民只需要20分钟即可到达主城区,周边市县群众到我市主城区也仅需30分钟,人民群众将享有更加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

《规划》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健全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体系,严格落实防洪、抗震、人防、消防、地质灾害等灾害防控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等安全防护要求,提升城市韧性,增强抵御灾害和事故的能力;统筹保障供水、供电、通信、燃气、供热、环境卫生等各类基础设施,确保城市生命线稳定运行。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塑造魅力特色城乡风貌

鹤壁拥有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7000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建城史、500年的建都史,勾勒描绘出完整的历史人文画卷。浚县曾是中国古代大运河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史有“黎阳收,顾九州”的说法;淇县,古称“朝歌”,是封神榜故事的发源地。有“中国诗河”之称的淇河,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伾山大佛,云梦山中华第一古军校,浚县民间社火和正月古庙会等众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规划》构建以两个古城、两条文化带为重点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强化浚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淇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带、淇河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带的保护与文化展示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及现有的29处国家级传统村落、49处省级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强化“诗意山水,富美鹤城”的形象定位,营造“矿兴水润品质主城,朝歌黎阳文化名邑,一体两翼全域统筹,山水林田城乡共融”的城乡整体风貌,基于生态赋能和文化要素活化利用,构建天人合一、愉悦体验的山水文化魅力圈,打造多元景观风貌。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唤醒“沉睡”土地,赋予土地新的生命。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消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5万亩,连续两年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任务完成率位居全省前三,淇县被自然资源部授予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称号。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探索推行“标准地+带方案”出让,通过约定项目规划要素、投资强度与亩均税收等指标,提升土地利用强度,全市累计出让工业用地“标准地”21宗2738亩,土地节约集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规划至2035年,全市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不高于130平方米,人均GDP提高到15万元,地均产出提高至32万元/亩,全面推进土地、水、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以资源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倡导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规划》获批标志着我市基于自然资源领域改革背景下的“多规合一”全面实现,下一步是将美好蓝图转化为现实。

“近期,我们的重点工作是将市级规划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规划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空间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同时,加快推进县级和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和入库工作。在全面推进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高标准做好城市片区、重点区域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统筹研究。深化详细规划编制,在‘单元+街坊’控规编制上先行先试,形成‘鹤壁特色’。统筹推进全市和美乡村计划‘1060’工程等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打造村庄规划编制实施的‘鹤壁经验’。”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记者 邓万行)

见习编辑:李文玉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