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后的工人村“劳动者港湾”。

曾经的工人村固废物资收集站。(受访者供图)

“我在工人村59号住了近40年,终于等来它搬走的这一天。推窗再也不用担心刺鼻的气味,出门也不怕踩到污水了!”近日,在沙坪坝区土湾街道工人村社区,当地居民伍文玉和杨清秀看着紧邻自己家的一栋两层白色建筑,如释重负。

这栋白色建筑位于人口稠密的社区菜市场和餐饮街的丁字路口,曾作为固废物资收集站存在了42年,如今终于改建成“劳动者港湾”。变身背后,折射出各方协同努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环境和噪音污染大

闹市之中为什么会建起一座固废物资收集站?

“我1986年搬到工人村59号时,这个站就有了。”伍文玉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作为工厂煤炭和废旧物资露天堆放点,后来才逐渐成为固废物资收集站。

沙坪坝区城管局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人村固废物资收集站建于1981年,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当时建站时,周边还没有太多建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修建沙杨路需要安置拆迁户,在工人村固废物资收集站旁建起了两个单元的拆迁安置还建房。

作为生活垃圾“中转站”,工人村固废物资收集站负责周边小龙坎、土湾、渝碚路3个街道的生活垃圾转运。它设计日转运量是30吨,但实际日转运量达到40吨,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杨清秀等居民因此深受其扰:白天运垃圾的板车、三轮车不断往站内倾倒垃圾;半夜环卫卡车倒车进来清运站内的垃圾,几乎没有消停。持久而严重的噪音污染吵得居民睡不着觉。

“又脏又臭,根本不敢开窗。”杨清秀住在正对着收集站的59号一单元4楼,一年四季难得开次窗。特别是夏天,不光是附近居民,过路的行人都是小心翼翼、掩鼻疾走。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附近又相继建起了社区菜市场、大小餐饮店、沙坪坝区实验幼儿园以及好几个居民小区,这座固废物资收集站越来越扎眼。

人大代表多次呼吁推动解决

这些年来,工人村59号楼居民多次向社区和街道反映,迫切想让该站搬迁。

群众的呼声诉求,引起了工人村社区、土湾街道和有关部门重视。土湾街道民社办工作人员蒋良萍介绍,区人大代表曾于2015年、2017年、2021年和2023年多次提交搬迁该站的建议,街道党工委、人大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会同区有关部门多次协商推动,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沙坪坝区城管局环卫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人村固废物资收集站无法搬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找不到替代点。随着城市不断发展,3个街道辖区越来越多的新建小区投用,每日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的压力很大。

既然暂时迁不走,就想办法升级改造,减少收集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该负责人表示,城管环卫部门对站内垃圾处理设施进行了专业化防臭处理,把垃圾渗液导入污水管网避免外流,每天清运作业完成后使用大量清水对站内进行冲洗……这些措施客观上减少了收集站的二次污染,但终究还是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多方协同共治变身成功

在人大代表和辖区居民坚持不懈的呼吁下,去年3月问题迎来转机。受益于城市垃圾收集清运体系和能力的提升,经过沙坪坝区城管局的综合考量论证,3个街道的垃圾收集任务可以由周边新建的固废物资转运站承担。工作42年的工人村固废物资收集站终于有望“退休”。

“这一天我们盼了好多年!”得到这一消息,伍文玉和杨清秀难掩内心的激动。

经过综合考虑,沙坪坝区城管局决定将该收集站改造成为工人村“劳动者港湾”。去年7月,这处两层建筑开始进行室内清洁消毒和重新装修,布置桌椅和微波炉等家具家电,并对外立面提档升级。

近日,该站点以工人村“劳动者港湾”的身份全新亮相,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和其他户外劳动者提供歇脚、休憩的公共空间。在该“劳动者港湾”门外,如盖的两棵黄葛树下各新增了一圈休闲座椅,59号楼的居民以及周围的居民可坐在这里享受一份舒心惬意,沉浸在老社区新生活的烟火气里。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张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