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2023年已经行至过半,虽然日子过的很快,但今年以来的港股投资却并不那么顺当。

从全球重要市场上半年表现看,港股可谓“熊冠全球”,拿了个倒数第一,也是榜单上唯一一个半年表现告负的市场指数。尽管6月小幅反弹,但未改变上半年垫底的命运。

从2023年1月3日也即新年第一个交易日收盘指数为基准,截止6月30日,恒生指数上半年下跌6.1%,恒生综合指数下跌6.71%,恒生科技指数下跌7.61%,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下跌5.99%。

是谁拖累了港股?

如果拆细了看,会发现上半年跌幅较多的是互联网板块,表征这一板块的港股通互联网指数半年跌幅17.41%。这也难怪,互联网作为港股核心资产,上半年整体萎靡不振造成港股熊冠全球。

调到这个份上,你说港股跌到位了嘛,这个千人千面,每个人对底部感受及标准不同,我们不妨直接看数据。

如果从2018年高点计算,其实港股的回调已经持续60多个月,中间虽有小牛市级别反弹,但并未突破前高,期间恒生指数还一度跌回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点位。

另一个数据就是恒生指数PB,当前港股已经破净,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在港股历史上,2002年以来有过四次破净。一次是在2016年初,之后到2018年港股走出了为期2年的“长牛”行情;一次是2020年疫情影响,此后恒生指数区间最大反弹超37%;第三次就是去年美联储加息期间,2022年四季度港股也迎来一轮比较强势反弹;第四次就是现在,目前恒生指数PB仍在1以下运行。

从数据上看,港股退市公司从2018年的4家,迅速增加到2022年47家。2023年上半年,港股被动退市公司也已达到21家。

退市名单中,既有中国忠旺这样折戟的大鳄,新力控股集团这样回天乏力的地产企业,也不乏南岸集团、环球智能控股这样的老牌壳股。

这背后的重要原因,源自港股“炒壳”、“借壳”的价值空间变得有限。2018年8月,港交所新修订的《上市规则》“除牌”条文生效。2019年7月,港交所发布《有关借壳上市及其他壳股活动等咨询总结》,直指“借壳”上市盛行,港股“壳价”大跌。

如此疲软的市场态势,近半年的整体表现甚至不如A股,也难怪有人直言:港股再这样搞下去,就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