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亮,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集各种才华与优秀品质为一身的大为之士。他不仅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为蜀国制定称霸天下的国策,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发明家。当然,诸葛亮讲话的艺术也是十分了得的。

说到这里读者们可能深有体会,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几乎都是在《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些神话或者武侠小说世界里度过的,对于《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得几大表现其讲话艺术的事件,更是流传于世人的谈论里。比如我们都熟知的“舌战群儒”,“骂死王朗”事件。虽然这些影视剧中的对于诸葛亮的描述的片段在历史记载中并不存在,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后人对于诸葛亮的文学造诣的崇敬和喜爱。

然而在正史中对于诸葛亮说话艺术的描述并不像《三国演义》中的那么出神入化。是因为正史中记载人物需要严肃严谨的表述,而且要更加的实用一点,这样才会使后人更加的深入研究这位旷世奇才。所以在对史书中描写的诸葛亮的讲话中,我们大致会得出以下有趣的认识。“点到为止,于分寸和原则之下讲话。”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一直是每一个中国人有意无意之中展现的行事之道。其实中庸即是在于分寸的一个把握。因为有中庸之道的存在,每个人都会在原则的范围内得到他的尊严,熟用此项原则的人也不会因为做事太过分而招致祸灾。诸葛亮可谓将此技巧运用到极致。

那时还是荆州牧的刘表有一个儿子叫刘琦,自小深受喜爱和宠幸。但后来刘表由娶一妻蔡氏。蔡氏非常争气,不久就给刘表生出了一个儿子,名刘宗。深谙继承规则的蔡氏自此就萌生了将自己儿子扶上位的想法。于是有意无意间的在刘表额耳边吹风。虽然刘表明白蔡氏的企图,但也架不住每天的诋毁。

到了后来刘琦的处境变得十分危险,所以多次请教诸葛亮应对之策。但诸葛亮深知自己不能参与别人的家事,更不要说自己也是在别人屋檐之下的一个谋士。后来在刘琦的一再逼问下,诸葛亮只说了一句话:“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意思为,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君子施展才华何必在一时,要成为千古留名的人。当然刘琦想了好久才明白这个道理。但诸葛亮的做法既给刘琦留了面子 ,也解决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他并没有直接指向问题,而是“启发”。

不只是在这些小事当中,在人才招募这方面诸葛亮也很有一套说服别人的计谋。而诸葛亮最经典和艺术的一句“骂人话”,就是出自一次说服别人的过程之中。这句话不仅没有一个字是脏字,还引经据典,乍眼一看以为是赞美别人的话。

杜威,是蜀地不可多得的学富五车的名士,青年时期曾和任安同窗学习过。东汉末年,战乱四起,杜威投靠了益州牧刘璋,被任命为益州从事。但后来因病离职。刘备壮志未酬去世后,蜀汉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的职务,任用大量人才。诸葛亮思索再三,最后将益州主簿这个官位留给杜威来做。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诚意,诸葛亮甚至还专门派车前往迎接他上任,但杜威却来官署表示感谢,还是不接受。

为什么杜威要拒绝当官的机会呢?后来我们得知,杜威作为前朝旧臣,把东汉的礼法看的十分重要。他认为刘备称帝时汉献帝尚在,此举违法东汉的传位礼法。反观曹丕,是从汉献帝那里禅让得到的帝位。诸葛亮听到此言,写了一篇文章批驳他的观点。文中有句话这样说:“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怪君未有相诲...不责君军事,何《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为汲汲欲求去乎”。

在这里,诸葛亮将曹丕比喻为土龙刍狗,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其实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这里的刍狗,指的是古代用来祭祀的稻草编成的狗,而土龙也与这意思表达一致。而这两种祭品都属一般人用不起的高级祭品。诸葛亮用土龙刍狗来进行比较,实际上是暗中讽刺曹丕称帝是篡位,只不过是一个仿制品而已。这句骂人的话同样也是出其不意,现代人很容易就理解成了赞美人的话。 结语 诸葛亮乃造世之才,其在文学上和思想上的成就更是流传千古。我们在感叹他的话引经据典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道德经》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