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封建社会这四个字,很多人都会将这几个字和中国古代划上等号。其中男性留长辫、女性裹小脚,畸形的审美观,都被称为封建的残余恶习。但是近来我国经济学家温铁军针对这一错误的理解发出了质问:封建社会?你给我解释解释,什么叫封建? 似乎我们对所谓的封建社会这个定义有了很大的误解,当然对中国近代的误解也比较深刻。

封建的含义所谓的封建仅仅表示一种制度,而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而封建的意思就是封邦建国,这才是封建的本义。 分解拆开来解释封就是分封给一些诸侯领土,封的做法就是在分封土地的边界上挖一条沟,把挖出来的土堆在两边,然后在土堆上种上树,而这一系列的动作加起来就是为了能够让边界更加的清晰明了,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三八线”。 建的意思就是“建国”。

其中有授土就是诸侯分封的地方和中央指向的土,掺和在一起包裹好,然后由天子交给诸侯;授民就是对封地的原住居民和本族的臣僚还有殷商遗民的统治权;授爵就是论功行赏,被分封的诸侯要按这个标准进行等级的划分,包括封地大小和人口多少。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 举一个例子说明,周武王姬发讨伐商纣王,推翻殷商结束商王朝的统治,建立周朝,然后周天子就拥有了天下的分配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把能够分配的土地和人民论功行赏进行分封,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就有71个,而这就是真正的“封建社会”。

秦朝后的帝国在对封建一词进行解释之后,就能比较简单地理解为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有功之臣。而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此时的秦朝可以称之为帝国,并非封建社会。 在我们历史书本中见过很多的“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等,导致我们对封建一词理解得比较狭隘,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和落后同等,实则不然,封建的定义给它的属性是中性词,仅仅表示的是一个国家的制度。 虽然同期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称为帝国,但真正的帝国却是秦朝统一六国后的中国。虽说秦始皇暴虐无德,非常的心狠手辣,但是不得不说他也是一个军事天才,否则何来的统一六国。 在一统六国之后的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便给自己加了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皇帝”,由此可见,他的天下就是帝国,再加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都已经和封建一词划清了界限,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

秦始皇欧洲的封建王国 对照“封建”的含义,似乎欧洲的中世纪才是“封建”的真实写照。而“封建社会”也是西方社会学家划分出的一种社会形态并非政治制度,特指的就是欧洲的中世纪。 马克思对封建社会广义上的定义就是统治阶级是地主的社会,而其主要矛盾就是地主和农民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而中世界的欧洲就是这种社会形态;非马克思主义的封建,是国家的管理制度而不是社会,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掌管国家的并非是一个国王,而是按区域的领土占地为王,他的范围可能就仅仅是一个小城池而已,和我们国家的地主相差无几。 一个强大的国家也是由多个小城邦也就是封建主的小城池汇集而成,他们各自为政,除非遇到了共同的敌人,才会携手一致对外,否则圈地自营,在城堡里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那个时期的欧洲,土地也是非常重要的财富,以封建主为核心占据主导地位;由土地分封作为基础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王权,但也隐藏了它的弊端,分封主采取了世袭制,地方势力不断加强,王权被削弱,为了争夺土地战乱不断,社会发展及其缓慢;在欧洲封建社会中,基督教会占有统治地位,而且占有大量的土地,垄断当时社会的文化和教育,统治人们的精神,是人们的精神支柱。 当时的封建主,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就是和其他的封建主进行联谊,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是仔细想来,这和地主家儿子找门当户对的家庭是一个原理。 除此之外,国外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充其量也只是给孩子们一个幻想的天地而已,实际上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而且王子或者国王也有暴君实行暴政,百姓也是被压榨的对象。

欧洲的封建社会和中国的对比中国的封建自秦朝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在经济方面是以自然经济为主,思想文化也是正统的儒家思想;而欧洲则是从古罗马帝国的灭亡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经济上则是以庄园经济为主,思想文化方面以基督教为主导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误认为中国是封建社会,那么对于欧洲就不必要抱有那么好的幻想,现实只会让你大跌眼镜。仅仅是因为不了解所以就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不知者无罪,可以原谅,但是我们也要尊重现实。 那些口口声声说着中国封建,有几个能真正地理解什么是封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跨海留洋已然不是个幻想,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想要出国,国外看似繁华灿烂,但在这华丽的外表下,也许有着不为人知的黑暗,就像在“帝国”一词的包装下生活了数百年的“封建”王国。从古至今,中国的发展从未停止过,在现阶段更是以惊人的速度迈向国际。虽然历史中的我们曾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过程,但是正因为先烈们的付出才会有现在的结果。 不管是因为对中国的无知还是缺乏对历史的探究,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是有无限的可能。需要铭记的铭记,需要传承的也不会被抛弃,对中国的误解也是时候需要解除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