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赵宋政权最大的对手就是北方的辽国,两国交战无数,辽国胜多败少,所以很多人以为北宋政权软弱无能,只能受辽国欺负。特别是在辽国犯边之际,宋辽两国签下的澶渊之盟,史学家多认为是城下之盟,纯属不平等条约。

但实际上,澶渊之盟签订前,两军互有胜负,辽军虽然侵犯北宋边境,但实际上没有占得丝毫便宜,两国签订澶渊之盟时,双方形势都不容乐观,辽军国内形势吃紧,正急于退兵处理家事,宋军怕西夏乘虚而入,也急于收缩战线。双方都骑虎难下,便坐到谈判桌前。两国使臣你来我往,辽方既不想空手而归又要顾及面子问题,宋方急于和谈只要不割地,万事好商量,澶渊之盟就此应运而生。

然而咱们细度澶渊之盟,发现其实这确实是一条不平等条约,只不过吃亏的一方是辽国而不是北宋。澶渊之盟实质性内容也就两点,一个关乎面子问题,一个关乎利益问题。关于面子的是宋辽两国缔结兄弟,以后两国不论谁当皇帝,年长为兄年少为弟。关于利益的是宋每年需向辽国纳贡,岁银十万两,绢帛二十万匹,准许两国互市。

首先我们看面子条约,兄弟国家,谁年长谁当大哥,也就是说今年你当大哥,明年就轮到我,双方互有来往,谈不上谁损谁的面子。这一条相当于打个平手。

再看利益条约,宋向辽纳贡,虽然是纳贡,但是我们再看数额,三十万两。这是什么概念,北宋一年的岁币可是一个亿呀,三十万简直九牛一毛,一个县的赋税就把辽国给喂饱了。另一方面,宋辽两国间的战争,一年要消耗掉北宋大几千万的军费,如果说花个区区三十万就能省下大几千万的军费,北宋的人均国民收入不知道要翻多少番。

不过再这么说,毕竟是北宋向辽国纳贡,为什么不是辽国向北宋进贡呢。但是您先别急,咱们再看看利益条约的另一点——两国互市。双方开展自由贸易,这对北宋而言绝对是赚钱的买卖。契丹人虽然雄踞北方,但其经济形势过于单一,生活所需的物资尚不能自给自足。许多东西都需要从北宋进口。而北宋这边经济繁荣、沃野千里,国家资源丰富,而且产业结构丰富。与北宋进行国际贸易,每年的贸易逆差不知道辽国吃得消吗?

实际情况也正如上文提到的,两国贸易之初,辽国就承担着巨大的贸易逆差,北宋内年给辽国纳贡的那些岁银,尚不够北宋塞牙缝的。辽国国内的经济受到北宋贸易的严重冲击,导致辽国自主发行的货币,老百姓都不用,商人们之间的贸易之人北宋货币。

虽然澶渊之盟看似是北宋的城下之盟,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北宋获益匪浅,北宋凭借澶渊之盟不仅换来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省下来巨额的军费支出。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北宋利用本国经济上的优势,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导致未经华夏文明教化的契丹人也开始融入中华文化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