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DS”、“XSWL”、“集美”等网络用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对于现在的05后、10后来说,不用这些好似摩斯密码一般的网络用语就不会说话一样。

当然,网络用语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这一点我们无可置喙。

然而,这些词语虽然足够简单,但在实用和文雅方面却还是略有不足,那么如何才能用最优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不妨来看看古人们是如何表达的。

一、夸人不止一句“好厉害”,“八斗之才”更显文雅

如果现在要问你如何夸赞一个人的话,回答无非就是那么几种:

文雅一点的“你好厉害”;夸张一点的“请收下我的膝盖”;接地气一点的“真牛B”。

总之就突出一个问题——语言非常贫乏;那么,如果是古人,他们会怎么赞美他人的呢?

首先,如果对方是个读书人的话,我们可以称其是“八斗之才”。

这个词出自《南史·谢灵运传》,说南朝文学家谢灵运曾经说过,天下的才识“共一石”,曹植一人独占“八斗”,他得到一斗,而其他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们共用剩下的一斗。

于是便出了“八斗之才”这个词语,形容人的才识极高。

当然了,除了“八斗之才”外,我们也可以称赞对方是“夺席才”。

这个词语出自《后汉书》:

“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馀席。故京师为之语曰:‘解经不穷戴侍中。’”

意思就是说,在东汉时期光武帝让百官辩论,凡是辩论失败的人,就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胜利的人。

在这场辩论之中,侍中戴凭能言善辩,一口气夺下50多个座位,大获全胜。后来就用“夺席才”来形容成就超越别人,同时也是赞美他人的高级说法之一。

除了以上这两个之外,还可以称对方是“夺锦才”,这个词出自《隋唐嘉话》:

“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赏锦袍。”

相传武则天在洛阳游玩的时候,她在宴席上让群臣们吟诗作赋,并下令说首先写诗出来的人赐锦袍。

当时有人率先将诗作成,锦袍已经到手,但是宋之问在他之后也作成了诗,且内容比之更胜一筹,于是“乃就夺袍衣之”,武后便把这锦袍夺去,赏给了宋之问。后人便用“夺锦才”一词来形容成就超越他人。

值得一提的是,古时候有才子,也有才女,上面的三种说法多用来形容才子,那么对于才女应该怎么称赞呢?我们可以称其为“扫眉才子”。

这个说法来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寄蜀中薛涛校书》: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薛涛的才女之名是公认的,王建本人更是觉得她的才情为众才女所不及,因此诗的缘故,后世在称赞才女的时候,经常称赞对方是“扫眉才子”。

除了“扫眉才子”之外,还可以称“咏絮才”,该词出自《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小故事。

大致内容是东晋宰相谢安在冬日召集族人一起赏雪谈诗,忽而,谢安问众人:“白雪纷纷何所似?”小辈谢朗说好像把盐撒在空中,而谢朗的妹妹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连连称善,其他族人也是惊叹连连,于是后人便将才女称为“咏絮才”。

除了夸赞别人有学识外,如果要称赞一个男子长得帅或者是女孩子长得漂亮的话,不要只是简单地说声“你真漂亮”或者“你真好看”。

语言上的贫乏不仅达不到称赞的效果,还可能会让你显得很没有内涵,所以当我们需要夸赞别人外貌的时候,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如果对方是男性的话,我们可以说他是“才比子建,貌若潘安”。

“子建”指的是曹子建,即曹植,曹植是三国有名的才子,有“才高八斗”的称号,称对方“才比子建”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称赞方法。

而潘安是魏晋有名的美男子,相传每次潘安驾车出行的时候,都会受到姑娘们的热烈欢迎,其场面堪比现在的粉丝见面会。

因此,用这句话来夸人,即夸了对方的才气又夸了对方的容貌,一举两得。

当然,如果想要再文雅一点的,可以是“郎艳独绝,世无其二”;也可以“如切如磋, 入如琢如磨”;还可以“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第二,如果对方是女性的话,那可以称赞的话就更多了,可以称赞对方“胪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或是“皓齿内鲜,明眸善睐”、或是“疑似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还有“俊美修眼,顾盼神飞”……

总而言之,称赞他人的语言总是多种多样的,文雅的语言更能达到夸赞的效果。

二、除了夸奖,古人也骂街

都说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哪怕是骂人的话也是多种多样。粤语的“扑街仔”、四川的“仙人板板”、天津的“顺鸟”等等,包括那些全国通用的“畜生”、“瘪三”等,还有很多不堪入耳、涉及到身体器官的词语就更不用说了。

相比现代骂人方式的“发达”,古人的骂人方式,更多凸显在认知方面。

众所周知,魏征是一个非常正直的臣子,如果皇帝做得有什么不对,第一个提意见的就是他。有一次李世民想养鹰,魏征就在一旁劝他说这是“玩物丧志”,李世民忍无可忍,他跟长孙皇后说:“会杀此田舍汉!”

意思就是说有机会一定要砍了魏征那个种田的!在以前,“田舍汉”算是一个比较侮辱人的词语,所以李世民骂魏征是“田舍汉”属实是气到了极点。

还有一个例子:

有一年冬日,王昌龄、王之涣、高适三人在一起喝酒,此时有一群梨园子弟同去酒楼聚餐。席间他们起舞唱歌,歌曲大多是当代著名诗人的作品。王昌龄三人在姑娘们身后打赌,看他们谁的诗词被演唱得最多。

结果,王昌龄和高适的诗歌都被提到了,唯独王之涣的诗歌还未被演唱到,气急败坏的王之涣指着场上最漂亮的一个姑娘说:“她一定会唱我的诗歌!”结果还真是,于是他大喜过望,对另外二人说:“田舍奴,我岂妄哉?”

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两个种地的看我说得对不对?在这里“田舍奴”与“田舍汉”意思相同,都是骂对方是种地的。

那么,为什么“田舍奴”是骂人的话呢?

古代讲究“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而上述所提到的例子,当事人都处在“士”这一阶层上,而骂对方是下一等级的“农”,实际上就是在贬低、侮辱了。

除了用职业身份来骂人之外,古人还习惯化用动物来骂人。

比如唐代名相张说曾经骂过他的政敌宇文融是“此狗鼠辈,焉能为事”,这里面的“狗鼠辈”指的就是卑劣下贱的人。

除了“狗鼠辈”,还有“死狗奴”,这个词语经常被用来辱骂奴仆。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职业和动物之外,古人在骂人的时候还喜欢将对方骂为妖鬼,“母夜叉”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另外,古人的骂人方式还很刁钻。

比如他们骂男性为“妇人”,高仙芝就曾经在战场上骂过他的副将程千里是“面似男儿,心如妇人”,骂他虽然长得是个男人,却软弱无能、婆婆妈妈,简直跟个女人似的。

如今看来这句话的杀伤性并不大,但在古代男女并不平等的时期,这句“妇人”指责对方胆小软弱、婆婆妈妈,可谓是侮辱性极高了。

除了“妇人”外,还有“小子”,原本在最开始的时候“小子”骂的只是小孩子,后来骂着骂着就变成了全年龄。

唐宪宗就曾经骂过白居易:

“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耐!”

所以,“小子”在这里其实是非常轻蔑的意思,尤其是同一阶层的人之间的骂战,一句“小子”其实是抬高了自己的地位,而把对方放在了低自己一辈的位置上。

当然了,除了上述我们提到的词语之外,古人在骂人这方面的技术还有很多,主要就是从心理上侮辱对方,如果对方哑口无言了,那你就是胜利了。

结语

中华文化从诞生到今天,一共走了几千个春秋,其中所沉淀的文化数不胜数,语言是其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古代与现代的流行语,无论是在表达方式还是抒发方式都有其特殊的魅力,其中既有薪火相传的厚重,也有继往开来的繁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