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全军授衔前,三野名将王建安是上将人选之一,凭资历和战功,他入围开国上将的悬念原本不大。然而毛主席圈阅名单时,在王建安名字旁特别备注:骄傲自满,宜授中将。看起来主席是在给出自己的评衔意见,但这个细节其实很反常。毛主席胸怀宽厚,历来十分爱惜军队高级将领。48年济南战役时,王建安是毛主席钦点的主要指挥员之一,极为信赖。所以即便主席认为不应授予王建安上将军衔,也不会直接写下负面评语。“骄傲自满”四个字,可是很重的。

王建安最终还是获得了上将军衔,但授衔时间延后,1956年单独补授。有网络文章称王建安因病未参加55年统一授衔,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否有伤病,跟评衔没有任何关系:55年9月林帅、刘帅、叶帅都无法到场,十大元帅缺了三个,尚且不影响仪式正常进行,何况一个上将呢?大将里面的粟裕、徐海东也都是多年“病号”,均没有推迟授衔。建国后王建安确实身体一般,但他的评衔问题不是因为伤病。

关于毛主席罕见的评语,以及王建安实际授衔情况,与1954年的一件大事有直接关系。在全军授衔前,1952年完成了全军干部定级,王建安是正兵团级。这毫不意外,解放战争中他已经是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司令员,1949年都是名正言顺的“正兵团级”,更不要说1952年了。然而1954年,王建安犯了“错误”被降半级,又意外地成为一名副兵团级干部。这种情况,在当年是全军唯一一例。

在三野时,王建安很崇敬饶漱石。他当时是华东局书记,某种程度上讲比陈毅、粟裕的实际地位都高。由于相处较多,王建安受到重用和提携,感情上一直比较亲近饶漱石。但1954年2月相关干部受到中央严厉批判,后来甚至开除党籍、判刑。王建不得不安面临“站队”问题,但他拒绝表达态度,被组织认为是“有功臣心态,不肯自我批评”。在华东军区会议上,王建安的错误被定性,后来受到一定程度的处理,包括降低干部级别。

对于王建安这样有贡献的名将,其他问题也许上级可以包容,但1954年涉及“高饶事件”,性质是非常特殊而敏感的,毛主席对这位爱将的表现很不满意。所以55年评衔时,主席很罕见地书面批评王建安,并指示降低军衔。那为何王建安还是被评为上将,并且延后授予呢?比较合理的说法是,领导部分评衔工作的罗荣桓元帅,处理问题细致全面。他充分考虑后,将王建安的事情暂时压住,55年没有给他评衔。而一年之后进行补授时,许多因素沉淀了下来,主席也没有再反对,王建安最终获得上将军衔。

但54年王建安在重要问题上把握得不妥当,对军政生涯有很大影响。直到将军去世前,都没有出任过新中国任何一个大军区的正职领导,不论调到哪都是干副职。七十年代,叶剑英元帅曾感慨地评价王建安“很不容易、任劳任怨,从不计较职务高低”,这句话是很有深意的。若只按照王建安的军队资历和军衔来看,他早就可以出任大军区正职了,晚年甚至有成为副国级干部的可能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