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企业被查上百次是选择性执法吗

近日,安徽芜湖一码头“一年内被执法检查超200次”一事引起广泛关注。码头负责人表示强烈不满,认为频繁的检查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营。当地对此回应称,经调查核实,去年对该企业开展检查、走访活动共计65次。另外,还有安全环保等工作指导25次、宣传走访9次、助企纾困走访5次。

从当地的调查看,虽然最终核实的各种检查、走访、指导等没有达到之前所说的“超200次”,但也高达104次——差不多“三天一检”,这样的频率实在是不低了。且不说是否必要,仅在客观上给企业带来的接待压力,也是不容低估的。当企业不得不把相当一部分管理精力放在搞接待上,这对企业正常运营带来的干扰可想而知。

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此频繁的检查、走访,目的到底是什么?从回应看,这些执法检查共发现问题27个,似乎确实是奔着问题而来。但是,发现问题的数量与检查次数明显不成正比。这背后就延伸出两个疑点:一,执法检查的效率是否有提高的空间?或者说,是不是一些执法检查本身就是为了走个形式,配合完成某种指标,乃至于直接把检查次数当作了工作成绩?二,如此“三天一检”,是否存在选择性执法检查的嫌疑?若每家企业都被这样对待,恐怕当地的执法检查人员忙不过来。所以,这背后是否还暗藏猫腻甚至是对应某种“潜规则”,或仍需要当地有关部门作出更全面的调查回应。

仅从常识来审视,如此频繁的检查执法,都突破了社会对正常的政企互动的想象,难免成为企业的难以承受之重。颇显讽刺的是,此事是在当地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背景下曝光的。这或充分说明,一流营商环境的打造绝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归根结底,还是得问问企业的感受。像“三天一检”的现象,如果只等到企业“强烈不满”时才觉得不正常,甚至是明知企业“不满”了也还不觉得是一个问题,又何以真正让企业对“一流营商环境”有真切体认?

近年来,着眼于营商环境优化,不少地方都提出了要对企业“无事不扰”。但其实,“无事不扰”不过是健康营商环境的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因为在没有“事”的情况下,各种执法检查、指导也去“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不是立足于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不仅仅是一个检查次数多和少的问题,而更是合不合法的问题了。说到底,真正从执法规范的源头把各种不必要的、有违“无事不扰”原则的执法检查的次数降下来,是让企业专心抓经营、谋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最基本要求。这个事,不该这么难。(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