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苦难的中华民族,在上个世纪始终致力于抵御外侮的行动中。可当时光机器运行至1999年5月8日时,几枚导弹的突袭却直接让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瞬间夷为废墟。

邵云环等三位同胞当场丧生,国内外的民众群情激昂,国际形势非常严峻。可就在国际社会纷纷臆测、讨论中国会怎样应对时,我们却并未武力相峙,而是转为与美方谈判。

所以,北约当年的轰炸意欲何为?我国又为何没有立即采取反击行动?

一、不能忘记的惨痛历史

1999年5月7日晚,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里面还是一片灯火通明。此阶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已对南联盟进行了超过一个月的无差别轰炸。在这样的战地形势下,各位工作人员和前线记者都绷紧了弦,配合处理着手头工作。

时值8日凌晨,负责人潘占林想安排大家分批休息。可部分人员刚刚离开办公室,这里便发生了爆炸的巨响。整个大使馆,就如同地震一般疯狂晃动。窗户被掀飞,门也挤压变形,有的地方甚至相继塌陷。

其中一枚导弹,竟然从大使馆顶部直接穿透地下室。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及其妻子朱颖,被弹片当场击中身亡。另外,还有十多位人员被炸伤。

如此恶性的国际事件,瞬间引发海内外多国媒体的报道。到了8日上午,中国政府立刻响应,公开向北约发出强烈抗议。同时,我国外交部也紧急与美方驻华大使讨要说法。

然而,对方却言之凿凿地声称,他们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方向发出的导弹纯属“误炸”。其本意,是想要对南联盟的物资管理局和其他基础设施进行覆盖式轰炸。

二、罪魁祸首的所作所为

对于这种荒谬绝伦的官方说法,明眼人都无法相信。不仅如此,美方的对外声明还提到,这次轰炸使用的地图为旧版。

上面不仅没有显示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具体位置,负责核定的人员还未能及时标出我国大使馆的所在地。故而,导致了此次误炸的发生。

很显然,此种说法就是在推诿、模糊责任界定,转移大众视线。因为在贝尔格莱德城的战况愈发升级后,我国就已经展开了撤侨行动。

至于留在大使馆内的人员信息和大使馆的精确位置,北约那边早就接到了我方的通报。所以,美国“使用旧地图且不知我方位置”的解释实在是太过苍白,完全没有说服力和公信力。

而美国的肆意妄为,正是无视国际法及外交公约的体现。轰炸他国的驻外大使馆,就等同于轰炸对方的领土。因此,“五八事件”的严重性和国际影响力就可想而知了。

三、中方的应对

在轰炸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提出的严正抗议遭到了美国白宫高层的“踢皮球”。他们随后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明确向各位媒体记者阐述了此次军事行动的所谓必要性。

并且,美方还以误炸为借口,拒不承认这次恶性事件对中方罹难、受伤的工作人员及家属所带来的伤害。美国的态度完全激怒了我国民众,他们自发地来到美国驻我方大使馆前示威抗议。

为了给美方施压、同时也为了尽快解决此事,中方并没有如外界所猜想的那样“准备武力对抗”。相反,我方代表直接软硬兼施,在谈判时给美方下了最后通牒。

最后到2000年12月止,美国方面已相继签署了赔偿协议与吊唁簿。我方住南联盟大使馆以及三位工作人员的家属,均收到了应有的赔偿。此后,我国也将驻南联盟大使馆重新迁移。但是,他们唯独没有进行公开道歉。

面对这样“不解气”的处理结果,大家肯定都是心绪难平。那么我国当时到底是怎么打算的?美国又有怎样的目的?

四、多种因素的考虑

其实自从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之后,双方关系就一直在蜜月期和冷静期中横跳,国际格局更是从两极分化变成了一超多强。

美国的霸权主义,一直让它对周围崛起的国家都虎视眈眈。在苏联解体后,逐渐壮大的新中国便成为了他们新的针对目标。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轰炸事件。

正是因为,我国当时军事技术并不发达、国际话语权较弱。所以,这也给了美国趁虚而入的机会。在那种极端情况下,中国主张谈判而非武力解决其实是相对明智的。

毕竟,我们当时没有资本能对美方实施精准打击。一个不小心,可能会促使局部战争扩大化。而且,上升国际层面的纠葛还会严重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大发展。

要想尽快提升战斗力,我方就必须暂且隐忍,留给自己增强军事及科技力量的时间。否则,像美国之流还会继续轻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乏会对我们有另外的制约政策。

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中国确实在承受莫大的屈辱。但这次的轰炸和后来美国飞机擅入我国南海领空致飞行员牺牲事件,都为中国壮大海陆空力量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国当时解决驻南联盟大使馆轰炸事件的首要手段,就是通过一切和平方式来解决。只有眼光放长远,着重考虑经济、军事、科技及未来的国际地位,才能确保中华民族实现稳定长久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采取克制的和平手段应对轰炸事件并非软弱不反击。之前我国在近代社会中反复经历侵略战争,这恰恰让华夏儿女深切体会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

正是因为了解战争带来的具体影响,国家才不会主张武力报复。只要自身强大了,野心狂徒之辈自然无法轻易地拿捏我们。作为和平年代的一员,大家更要铭记历史、居安思危,直面各种挑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