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本在近代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产生了系统性的变革,同时也开始了对外扩张,与中国、俄国发生战争。《泰晤士报》等英国报刊非常关注日本内政外交的主要事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反映出英国社会对近代日本变革发展与扩张的认识。

对明治时期日本立宪与议会政治的报道

《泰晤士报》等英国报刊对明治时期的日本立宪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报纸既肯定了日本立宪,也揭露了日本议会政治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报道的真实度和相关影响因素也值得深入分析。

在明治时代,《泰晤士报》等英国报刊对日本的政治变革进行了报道,主要包括了倒幕运动和日本政治体制变革方面的内容。英国媒体就对日本政局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报道,尤其关注了戊辰战争的情况。在 1867 年底,《泰晤士报》注意到日本各藩走向联合的趋势:“日本的消息显示派兵活动已经开始了,这种派兵活动与长州藩达成了协议。” 这预示日本政局可能发生变化。

在 19 世纪 70 年代,《泰晤士报》认为日本政治体系出现了变化,开始举行会议,商议国事:“这些有经验的人士坐下来举行会议,这是一个新变化,这个会议的主题是财政问题”。 虽然出现了变化,但是这不意味着日本在政治上建立了新的体制,因为在《泰晤士报》看来,这个新机构更适合用“Assembly”(集会)来定义,而不是“Parliament”(议会),这样的机构“更有利于日本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同样,苏格兰地区的《阿伯丁周刊》也关注了日本的这种会议:“日本召开了一次地方长官的集会,他们收到了中央政府关于地方政府事务的建议,这次会议很可能达成一些原则性的协议,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提升地方代表在政府中的发言权。之前,这些代表无权过问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然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如果代表们发现地方政府的开支存在问题,那么,在经过讨论后,大会有权通过其发言人向内务部门和财政部门表达不满。

原来的地方议会发言人由会议代表选出、经地方官员批准才能履行职权。现在只需在选举后通知一下地方长官和内务部。”这说明虽然日本还没有产生符合西方国家标准的议会,但相关组织也具备了一定的权限,日本政治中出现了类似的机构。媒体的报道显示出日本政治体系的变化。

对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政坛法西斯化的报道

《泰晤士报》等英国报刊认为日本议会政治存在诸多缺陷,这使得法西斯分子在 20 世纪 30 年代发动政变,最终使日本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英国报刊对此进行了有限度的批评。

在《泰晤士报》看来,日本走向法西斯化的原因主要有体制弊端、政府的形象很差、政治腐败和政治斗争频繁等。这些因素使得日本在 20 世纪 30 年代由文官政治走向了军国主义政治。

首先,《泰晤士报》认为体制所存在的弊端导致日本政坛法西斯化。尽管《泰晤士报》当初认为日本在 1889 年确立的宪法有助于日本的政治进步。但随着日本政治的发展,《泰晤士报》逐渐地开始揭露日本宪法中存在的弊端。1912 年,明治时代结束,但明治宪法的弊端并没有解除,而是继续存在并深刻影响日本政治的发展,军人干政的现象开始出现了。在《泰晤士报》的报道中,当时的读者多次看到军方在政坛中的影响力。

1912 年,大正天皇登基不久,就发生了这种事情。当年的 11 月 22 日,日本陆军大臣上原勇代表军方向政府要求增设陆军师团,被时任首相西园寺公望拒绝。于是,陆军大臣就此辞职,陆军也拒绝委任新的人选,这导致了西园寺内阁被迫辞职。在这次事件中,报纸分析

认为日本的政府面临严重的困难,因为根据日本宪法,只有现任的大将或者中将才有资格担任军部大臣,而这种任命的权力属于天皇的统帅权,内阁等文官系统无法过问。

这就导致军方一旦对内阁不满,就会以此为工具,拒绝派出人选担任陆军大臣,从而导致内阁下台。因此,《泰晤士报》认为日本的政府面临体制上的困境:“军方拒绝指派陆军大臣的人选,这导致西园寺内阁辞职,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日本宪法中的独特规定,这种规定使得日本的宪法与我们所认为的标准有所差异。”这表明,日本文官政府的工作很容易受到军方的干预,因为如果文官政府拒绝军方的要求,军方就可以凭借这个手段使得内阁无法继续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内阁的运作不得不在满足军方要求的条件下才能够继续下去。这导致了桂太郎不断亲近军方,对此报纸认为:“目前的政府由官僚所主导,而海外的观点普遍认为政友会很难发挥作用,而且目前大家都怀疑即使政党内阁能够建立,也无法在不满足军方要求的情况下长久存在。”

另一方面,军方的行动无法受到国会与内阁的制约,这就使得渴望政党政治的人们无法实现自己建立完全的政党内阁的理想,因为“元老、军方与官僚才是日本真正的统治者,自由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的诉求无法获得在日本帝国政府中有重要地位的代表人物的支持,采取议会制度被认为是过去几十年来日本政治走向文明的标准,但是这无法掌控和影响军方”。

因为制度设计的原因,日本的议会与内阁无法制约军队,而军队却可以利用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来干涉、制约内阁。从制度层面上说,这是日本最后走向法西斯化的重要原因。《泰晤士报》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军方通过日本特殊的宪法与传统对内阁施加影响,使得他们满足军队的要求,认同军方的政治主张,这会导致军方的影响力与权力不断上升。”可见,报纸认为这个不完善的制度规定给日本军方干预政治提供了途径,也让军方避免了内阁与议会的约束。日本在军政关系上存在制度性漏洞。

结语

《泰晤士报》等英国报刊对近代日本政治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英国社会对近代日本政治的认识。整体而言,《泰晤士报》等英国报刊对日本政治的看法呈现出由积极到消极的过程,明治时期的政治变革获得了积极的评价,而之后的议会政治和法西斯化遭到了批判。

报刊的报道基本反映出近代日本政治演变的基本事实。但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中,其报道也有不准确的地方。以相关史实为参照,不准确不全面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泰晤士报》等媒体未能准确定位天皇的权限;第二,对戊辰战争和自由民权运动的关注度不够;第三,军国主义思想对日本的教育和国民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而报刊对思想领域的关注度不足。

英国报刊的相关报道深受英国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英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欧洲中心主义思想,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评价外部世界。在英国社会的政治观念中,以议会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体制,所以很多报刊不认同日本在政治制度上采取德国模式。英国政党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因而英国报刊从日本议会政治中的党派斗争、选举活动、内阁政绩等角度出发,认为日本近代议会政治非常不成熟。在军政关系上,英国媒体强调文官掌兵的原则,英国报纸普遍批判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所发动的政变。

比起其他英国报刊,《泰晤士报》在报道倾向性上具有亲近日本的特征,更具有包容性,这体现在两点上:一方面,《泰晤士报》信奉保守主义,认为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因而认可日本所采取的宪政模式;另一方面,由于 30 年代的英国深陷经济危机,无暇顾及远东地区,《泰晤士报》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评也相对和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