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封建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文化和艺术方面发展迅速,大量传世作品在这一时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在此文化背景下,唐代乐舞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代乐舞不仅传承并发展了本民族的音乐和舞蹈特色,在风格上也兼容并包的融合了外域乐舞的特色,有些种类舞蹈还融入了宗教内涵。唐乐舞以其独特的魅力令后人神往。

就让我们揭开千年前唐代乐舞的神秘面纱,细细的探寻唐代乐舞种类的丰富,风格的多变。

感受唐代乐舞的独特魅力,体会唐代的歌者、乐者登峰造极的造诣和唐代人对音乐和舞蹈极致的热爱。

一、从“十部乐”到“二部伎”,还原唐代宫廷燕乐风貌

唐代的乐舞形式主要有郊庙祭祀用的称为雅乐。朝会宴享用的称为燕乐。以及鼓吹乐。乐舞百戏等。

隋唐时代,太常乐舞体制中的“燕乐”广义是指节庆朝会、宫廷宴飨时所用音乐的总称,狭义专指唐代太常“十部乐”之首。

隋代时,统治者从极具艺术价值的民间歌舞和西域歌舞中挑选七部佼佼者,用于宫廷宴饮时欣赏,形成了七部风格鲜明的乐舞,称为“七部乐”。

展示国家的统一与强大,表现出国家的气度与魄力。后发展为“九部乐”。

唐代起初沿用隋代的“九部乐”,并有所改动。收复高昌后,加入“高昌伎”形成了“十部乐”。

唐代的”十部乐“包括:“燕伎”、“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和“高昌伎”。

这十部中除了“燕伎”和“清商伎”两部是中原音乐外,其余全部来自西域。“十部乐”大部分都是由此乐舞风格的发源地的部族与邦国名直接命名。

唐太宗最喜欢的三部乐舞是流行于中原汉族的民间歌舞“清商伎”。典型的西域乐舞“龟兹伎”,中原和西域乐舞风格相结合的“西凉伎”。

“十部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别和曲目的界限变得不那么鲜明,演变成了两部综合性的“部伎”乐舞。

唐代宫廷在有什么典礼庆祝活动或者是以盛大的排场办宴会来宴请重要宾客的时候会用“部伎”乐舞。

部伎乐舞非常像一场晚会。比如在现代,为了庆祝春节我们会办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晚会由一个又一个不同形式的节目组成。

部伎乐舞由一个又一个不同形式,风格的乐舞集合在一起,一个乐舞结束,另一个乐舞上演,是一场歌舞晚会。

部伎乐舞中也有一些民族特色的乐舞上演,保证整场演出的丰富,多样,精彩,参演部伎乐舞的乐人和舞者都是唐代技艺最高超的。

高端且极具欣赏性,是一场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部伎乐舞或高雅或雄伟,为王公贵族提供精神层面的享受,也承载着展示国家昌盛之姿,繁荣之景的政治意义。

部伎乐舞又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

坐部伎顾名思义就是在室内坐着演奏的,一般3到12人,规模比较小,音乐抒情、委婉,舞姿飘逸灵动。

作品的主题是祥瑞丰年、帝王拜寿、武舞七德等,是王公贵族消遣娱乐时常欣赏的。

站部伎的表演者是室外站立演出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宣扬国威,作品多为歌功颂德之作,编创主题自然不离祝福吉祥、文武之治、天降祥瑞、洪福拜寿等主旨内容。

表演者在70到180人之间。比如唐代站部伎乐舞的代表《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由五名伎人扮演狮子,十名伎人拿着红拂戏狮,百四十人高唱“太平乐”。

白居易曾写《西凉伎》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唐玄宗整改教坊机构时,将“俳优杂伎”归属宫廷掌管;而“十部乐”、“二部伎”仍属“太常礼司”。这正说明“十部乐”的政治礼仪性质高于其娱乐功能。

二、“健舞”“软舞”“歌舞戏”,体验唐乐舞风格的多样性

单人或双人的小型表演性舞蹈以风格划分为“健舞”和“软舞”。矫健阳刚的是健舞。优美婉柔的是软舞。健舞中的《胡旋舞》,在唐代风靡一时。

《胡腾舞》也成为唐代人乐于表演的乐舞形式之一。

白居易有诗歌《胡旋女》是这样描写《胡旋舞》的:“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杨玉环和安禄山都是跳胡旋舞的高手。

《胡腾舞》来源于中亚,一般是男子独舞,有很多腾跳和旋转的动作。跳舞前先致辞,或者先喝一杯酒,把杯子摔碎了再跳。

唐朝的健舞中,《剑器舞》也很著名。公孙大娘舞剑技艺高超,杜甫说:“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裴旻舞剑被称为一绝,难度非常大,他可以把剑扔到数十丈高,再用剑鞘接住。

软舞中以《绿腰》、《春莺啭》最为人喜爱。五代时画家顾闳中画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有王屋山舞的就是《绿腰》。

唐代的表演性舞蹈中有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叫做歌舞戏。比如《兰陵王入阵曲》,演兰陵王的舞者穿紫衣,系金带,手执鞭,指挥“击刺”。

这种集合说、唱、舞蹈等表演艺术为一体的歌舞小戏已经有了中国戏曲的雏形。

三、唐代乐舞在继承中发展,在融合中创新

唐袭隋制,掌管乐舞的机构是太常寺的太乐署和鼓吹署。唐玄宗增设教坊和梨园。教坊是教从民间招收的艺人提升技艺和编排歌,舞,乐器的地方。

梨园是皇帝的私人乐舞作坊,由精通音律的玄宗亲自教授。玄宗喜欢优雅的法曲,又叫清雅大曲,是宫廷燕乐的一种。

《霓裳羽衣舞》是法曲中的代表作,是玄宗梦游月宫时听见仙乐所做,风格清丽婉转。

唐代乐舞保存了很多西域的乐舞作品。十部乐中,有七部来自西域诸国。

很多本土乐舞也融入了西域特色。比如演绎战场布阵,歌颂太宗战功的《秦王破阵曲》,它的乐曲中就掺杂了龟兹乐创造而成。

唐代乐舞,歌,舞,乐独立发展倾向明显,艺人有了较为明确的专业化分工,练就了高超专业技能的艺人开始涌现。

唐代崔令钦写的《教坊记》中记录了裴承恩擅长翻跟头,《乐府杂录》中记载徐合子,米嘉荣擅长唱歌,贺怀智擅长弹琵琶等。

宫廷乐工对唐代乐舞进行了创新。《新唐书》记载,最初使用木片来拨奏琵琶,裴神符用手为唐太宗弹奏,太宗非常喜欢。

唐高宗时,琴曲不断减少,太常寺在修订时,对曲子和词的内容都有所丰富。

唐代乐籍制采取轮值轮训的方式,从各地征招技艺高超的乐工,通过培训达到一定水准之后就可以当值了。等期限满了,就可以回家,在家乡的娱乐场合服务。

轮值轮训制度促进了宫廷乐舞的传播和地方乐舞的发展。

唐代舞蹈中融入宗教的元素,与当时佛教、道教的鼎盛发展息息相关。如《菩萨蛮》、《上元乐》、《紫极舞》等。

《上元乐》是唐高宗在位时所作,用于大型祭祀、宴飨场合。《紫极舞》是天宝年间,为祭祀老子而作。佛事活动中乐舞表演最突出的例子是《四方菩萨蛮队舞》。

有大唐盛世,乐舞敦煌,伎乐天奏乐,歌舞以娱佛的说法。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唐朝乐舞历经了这场浩劫,也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颜色,连原本欢快的胡旋舞,也因为观赏的人的心境发生了改变而不再那么被唐代人喜欢了。

结语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推动了唐代乐舞进入鼎盛时期。唐代乐舞传承了隋代的“九部乐”,融入了唐代特色,发展出了“十部乐”和“二部伎”。

唐代乐舞的种类繁多,风格多变。有“健舞”,“软舞”,“歌舞戏”,“唐代大曲”等。唐代乐舞吸取了西域乐舞的精华,加以改进,造就了唐代乐舞风格的多元化。

唐玄宗增设的教坊和梨园推动了唐代乐舞的繁荣。唐代乐舞采取轮值轮训的制度,征召民间艺人,提升了民间艺人的技艺,也促进了民间乐舞的发展。

唐代乐舞受到宗教因素很深的影响。

不管是兰陵王破阵曲的一敌万钧的气势恢宏,还是霓衣羽裳曲的人间哪得一见的翩若惊鸿,又或者胡旋舞的异域风情,奔放热烈,飞天舞有如身在神域的美轮美奂。

其都是唐代乐舞的鼎盛时期的艺术风格的一部分,让我们一同感受唐代乐舞的极致之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