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至闭关锁国,人人俱谈清王朝。但若论其源头,还得从明朝说起。那为何这般源头不曾被人提及,反而有人夸赞明朝的社会开放、思想齐鸣?这还得从明朝永乐年间说起。

明朝初建,实行海禁

朱元璋建立明朝,实行大改。三十一年励精图治,使滞后的农业、手工业再复巅峰,甚至有所提高。元末,江南地区的海船制造业已然初具规模,除却南京宝船厂之外,苏州等地也设有官厂。

诸多先决条件,为之后的航海事业带来了便利。明成祖,也就是后世称为永乐大帝的朱棣,靖难之役后,初登大宝。此时的明朝,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其海外交通、贸易都十分发达。

对外交流、对内自由。外来的文化不断地冲击明朝,使得明朝的社会形态开始转变。但在此之前,在《明太祖实录》中记载:

“寸板不许下海”

朱元璋本意就是为了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这也是海禁的源头。在《明太祖实录》中又记载了:

“洪武七年,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被撤销,使得对外贸易告终。”

洪武十四年,在《明史》中这样记载:

”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一道法令,使得明朝和素来交好的东南亚各国的贸易断绝。

初登大宝、封建集权

朱元璋登基后,除积极发展农业之外,更是积极推行集权专制。数千年存在的相权,被朱元璋一朝粉碎。封建专制主义,被朱元璋推行到巅峰。

百家齐鸣的盛况已然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程朱学说。作为时下最为主流的学说,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从政为官,都绕不开。

后世人皆知,程朱学说被评为儒学又一次登峰造极。作为主流学派,儒家学说本没有错,更甚于现在依然沿用。但在那个时代,儒学却成了封建统治者巩固自己地位的“武器”。

不管是“天地君亲师”,还是“君王为父”,都在传输一个理念—皇帝才是最大的。而在明朝,封建统治达到巅峰,这意味着思想更加禁锢,这也就有了“理学禁锢明朝”的说法。

七下西洋、文化外来

明太祖实行海禁,到明成祖期间,对外贸易却异常发达。究其原因,或许也与朱元璋实施海禁有关。海禁之严苛,使得沿海地区百姓的正常谋生之路断绝,只剩下唯一一条路—反抗。

朱元璋本意是巩固政权、加强海防。但海禁针对对象却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势力。以至于沿海百姓受难,最终不得不靠劫掠为生。

明成祖期间,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对此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郑和七下西洋。相较于朱元璋的海禁,朱棣则更加积极、主动发展和藩国的外交关系。本着“不侵占”的态度,朱棣试图建造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和谐的理想世界。

即便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但这实实在在为明朝的社会风气带来了积极影响。

西学舶来、贸易繁荣

中国古代历来有“商不如农,农不如士。”商人地位低下,更甚于不如有一技之长的工人。历来经商之人,往往都得不到朝廷优待,更甚于是被剥削最严重的阶级。即便在宋朝,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商人的地位依旧没有得到显著提高。

这也与中国国情有关,作为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惯有思维。尤其儒家倡导“自力更生”,若是人人从商,那朝廷靠谁养活?传统的农业,讲究的就是自给自足,并未与商品经济完全融合,也使得百姓更加重视农业。

但物极必反,市场的需求迫使这种形态发生转变。手工业和农业高速发展,使得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海禁实施几十年之后,再次实行对外贸易,私人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使得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导力量。常年以官方为主导的海外贸易被取代,使得商人的地位被拔高。看似简单的一次转变,却让市井之人登上历史舞台。

此时西方正值改革期间,大量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思想的碰撞,让原本被禁锢的中国,得到了一次大的冲击。

新的观念形成,此时的程朱学说,也被王阳明的“心学”取缔。即便后世人依旧将王阳明的“心学”归结为程朱学说,甚至有人认定其为程朱学说的继任者。但不可否认,王阳明的“心学”,充斥着新潮流思想。

宦官弄权、无心当下

商人地位的提高,为明后期的社会开放提供了先决条件。但宦官弄权,却是社会开放必不可少的一环。古来有宦官无权、后宫不干政一说。但在明朝,宦官却是掌握实权的一方。

靖难之役,宦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明成祖此时意识到宦官的作用,也就有意无意的打压宦官。但宦官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所以依旧有不少宦官被重用。即便朱元璋严令禁止宦官干政、不得读书,依旧在明成祖期间被破坏。

到明英宗时期,大宦官王振掌握朝中大权,宦官干政由此拉开序幕。宦官干政,导致士人地位不断迁移。尤其是明朝,宦官始终压士人一头,这使得当朝始终处于夺权之中。

朝政动乱,受苦的依旧是百姓。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苦难人生,必然会让人滋生各种想法。下海从商的越来越多,商品经济的发展,朝廷的剥削,都让原本习惯了逆来顺受的苦难百姓,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资本萌芽、社会开放

需求大于供应,使得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即便是现在,商品经济依旧是主流方式。在商品经济盛行的明朝,买卖越多,使得商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

需求量越大,需要的人也就越多。商人开始雇佣,也就产生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也就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得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而新的经济模式,使得人们的思想又一次发生转变。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应不同的思想潮流。

士人察觉到变化,自然会做出回应。百家齐鸣的盛况虽然没有出现,却依旧有不少文人士子提出大胆学说,宣扬新思想。正是如此,清朝才会实行严苛的闭关锁国政策。明面上是为巩固海防,实际上不过是为了防止传教士传播新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