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教师“减负”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相关的减负措施已经出台了不少,结果是有目共睹的,教师的工作负担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不少,尤其是非教学任务。
       去年11月份,河南郑州一名刚毕业入职仅3个月的23岁小学女教师,因不堪工作压力选择了跳楼自杀,此事件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大家一致把矛头指向教师的非教学负担以及教育的形式主义,呼吁主管部门制定措施,贯彻落实为教师“减负”,让教育回归初衷与本义。
       只是当时已经过了差不多半个学期,紧急调整的代价太大,所以各地主管部门和中小学除了组织老师开会培训,并没有太大动作。于是有人认为,大招可能会留在2024年春季学期。


       果不其然,2024年春季学期刚开学,人民网连续刊发评论文章,就“教师减负”话题发表评论。评论文章分别针对“中小学教师课外负担重”、“减负措施无法落实”、“回归教学本质”等主题,探讨了教师减负问题,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健康的工作环境。
       应该说,人民网紧密再三就“教师减负”发表评论,充分反映了国家对“教师减负”的重视,也有决心做好“教师减负”,顺应了民心。但是对于“教师减负”能否实现,很多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却表示不抱希望,甚至认为喊了这一波口号后,身上的负担反而更重。


       教师调侃:年年“吹空调”,只见刮风不见下雨
       中小学教师们普遍认为,“教师减负”已经喊了10多年了,几乎每个开学季都会看到各种的减负措施,说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尤其是非教学任务,可现实是,一线教师需要做的任务越来越多,没有任何改变。
       文件上的“教师减负”口号喊得震天响,可现实中教师的负担却越来越沉重。非教学任务越来越多,交保险、打疫苗、巡河……其他相关部门有什么不好搞定的事情,就推给一线教师,让一线教师“挟天子以令诸侯”。
       文件上口口声声说要去行政化,可上级有些领导却热衷于行政化,开班会、家访、成绩分析……大事小事都要留痕迹,形式主义泛滥,搞到一线教师苦不堪言,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应付“留痕迹”上,根本没有心思好好教学。
       有数据统计,现在一线中小学教师的非教学工作比教学工作繁重好几倍。有些教师甚至调侃,现在教师的主业是上报各种材料,迎接各种检查,开展各类活动,应付各种任务,教学才是副业,而临时工作是批改作业。
       这样搞下去,“教师减负”只会沦为一纸空话,不谈还好,一谈上级部门可能有要搞一些动作,一线中小学教师又要多开几次会议、多写好几份报告总结。


       家长担忧:“教师减负”别把负担转嫁到家长身上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有没有减轻不好说,家长的教育负担是越来越大了。
       以前的孩子上学,家长只需要把学杂费交了,把孩子往学校里一送,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基本不用管了,最多是配合老师引导孩子几句。
       但自从有了“家校互通”、“家校共育”之后,家长需要“兼职”的东西越来越多。除了辅导作业,还要帮助孩子绘画、做手工、看安全教育视频、大扫除……各种“打卡”。不但要在“家校互通”、“家校共育”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消耗了大量的经济支出。
       不仅如此,“家校互通”、“家校共育”还成为破坏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元凶”,学校布置的那些明显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作业,把家庭搞得鸡犬不宁。
       现在孩子要做的作业那么多,花样百出,已经够家长受了。“教师减负”以后这些作业肯定也少不了,既然教师可以不用负责了,是不是要以“家校互通”、“家校共育”转嫁到家长身上?


       由此可见,对于“教师减负”,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家长都不看好。
       中小学教师之所以不看好,是因为十几年如一日的“吹空调”,已经让他们对此不抱希望了。而家长们之所以不认可,主要是因为现在家长的教育负担越来越沉重,并且每谈一次“减负”,无论是对老师的还是对学生的,家长的负担就会增加一轮,实在伤不起。
       因此,现在的教育负担不是单方面给某一方“减负”的问题,需要“减负”的相关方有很多,如果只给某一方减负,只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事情并没有解决,只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全盘考虑制定政策措施,才能解决负担过重的问题。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