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航天零件,美国特斯拉生产只需要几百美元,可我国自主生产却需要近千万元。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消息并非网络杜撰,而是出自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之口。

这意味着,几百元对千万元的造价差异,是确实存在的。难道是中美航天技术的差距真的有这么大吗?

美国航天:起于冷战

按照历史的进程来看,美国最早发展航天技术,其目的完全是为了争取冷战胜利。

当时,美苏两国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这一层面来说,已经形成了全面的对立,这让美国掌权者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必然会有一场属于美苏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而且,这场决战的胜负,还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也决定着整个世界未来的格局,因此,美国认为必须要提早做准备,为了能应对任何形式的战争,美国的智库团则将战场假设在了任何地方,其中也就包括神秘而浩瀚的外太空。

于是,美国在整合了先前的研究经验,以及从德国掠夺来的专家和图纸后,重启了航天方面的研究,但不幸的是,作为对立方的苏联,其实也是这么想的,而这也导致了美苏太空争霸的出现。

在这场世纪级的争霸中,苏联率先出招,制造并发射了人类史上的第一颗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尽管,这颗卫星的本质其实就是一颗不会爆炸的导弹,甚至就连发射方式也与导弹如出一辙,且在太空运行的时间也不过92天,但作为卫星来说,斯普特尼克1号确实是极具开创性的惊世之作,这让大洋彼岸的美国大受震撼。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刺激的美国当局于苏联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也就是1958年时,直接斥巨资成立两个重量级的航天部门,即国防部麾下的高级研究计划局,以及主管民用航天活动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其中,前者就是科幻组织“神盾局”的现实版本,英文简称为DARPA(高级研究计划局),而后者则是大名鼎鼎的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个部门成立之前,美国也基于火箭平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虽然在时间层面有所落败,但也算是对苏联先发制人的一种回应。

但令人震惊的是,在DARPA和NASA两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美国的航天技术可谓是日新月异,不仅在部分航天领域完成了“追平”,还借用空间站上的研发对决,拖垮了本就捉襟见肘的苏联财政预算,从侧面助推了苏联的解体。

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也正式坐稳了第一航天大国的交椅,变成领导世界诸国航天的“大哥”,就连俄罗斯都不得不向其妥协,美国为了遏制我国的航天发展,还借用《沃尔夫条款》将中国踢出了国际空间站的交流名单。

不过,令美国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可以轻松打败社会主义的苏联,但同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却并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按照现有的航天进程来看,我国的空间站“天宫”,已经成功成为了世界排名倒数第二的空间站,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将来是有望成为倒数第一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并非笑谈,而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毕竟,正如首段所言,目前世界上有且仅有两个空间站,即国际空间站和中国天宫空间站。

论资质和参与研发国家的数量,我们肯定不如国际空间站,那自然也就是排名倒数第二,可历经了钻孔事件和冷却液泄漏事件后,国际空间站的老化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世人有理由相信,这个空间站距离退役不会太远了。

届时,中国将会凭借这独一无二的天宫空间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天领军人物。

当然,面对这一盛况,国人也暂时还不能盲目自大,在近年的一次圆桌论坛上,身任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的林宝军,尖锐地指出:

“马斯克所用的航天级CPU就一块板子,只要几百块钱就能搞定,但我们的北斗卫星上的相关产品却高达900万人民币…”

凭借着林宝军在我国航天界的权威性,此番言论一经传出,很快就引爆了整个中国互联网,惹得无数网友关注,不少阴谋论者还未看完全部发言,就武断地下定论:这就是腐败问题所导致的。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中美之异:商业化模式的开展

显然,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要知道,腐败就算再严重,那其中差价的倍率也不可能高达万倍,这已经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了。

事实上,林宝军此番言论,完全是为了引导大家去关注一个更深层次的航天问题,那就是“商业化”。

众所周知,马斯克不仅投资了特斯拉公司,其名下还有一家名为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民营航天企业,而这家企业自建立以来,就与NASA一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比如SpaceX在2006年濒临破产时,NASA就宛如救世主一般,出现在了SpaceX面前,直接大手一挥,给了SpaceX一份为轨道运输服务的合同,整个项目所涉金额高达16亿美元。

这一份合同的出现,不仅挽救了SpaceX的财务危机,还变相地认证了SpaceX公司的航天技术,因为按照这份合同的要求,SpaceX需要定期向国际空间站提供补给,而要运送物资的前提,就是公司的飞船必须要能飞抵空间站,换句话来说,这就是对SpaceX飞船技术的信任。

不过,NASA也并非毫无准备,他们在合同签订的时间段内,不断地向SpaceX公司派驻技术骨干和技术顾问,以此来修正和指导这个私营公司的航天研发方向。

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SpaceX不仅顺利地完成物资供给,还成功研发出了猎鹰九号火箭,甚至还借助项目的利润资金,从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手上挖来了不少技术人才,填补了自身的技术缺失。

听到这里,可能会有提出疑问:是不是SpaceX贿赂了NASA?

事实上,NASA此举无关于贿赂,它本质上是在执行美国当局的政策,那就是将部分技术向私营企业转移。如此政策乍一听可能会让人感觉有些缺心眼,但这其实是为了“省钱”。

按照美国资本模式的推算,只要航天产业能够实现民营商业化,那商业资本所取得的利润,就能够冲抵技术研发所需的资金成本,如此一来,美国当局就能用上便宜又高端的技术。

再具体地讲,就是NASA只要一直保持与SpaceX的联系与合作,那只要NASA一声令下,SpaceX就必须要为其研发特定领域的技术,而且,如果这项技术的机密性不高的话,那SpaceX还能将这项技术用于商业,以此对冲整个技术的研发成本。

至于NASA自己,它只需要下达一个命令和一份便宜的技术合作合同,剩余地就全权交予SpaceX,让后者自己去考量。

也正是在这种模式下,才有了林宝军所说的天价悬殊问题,从这一点来看,航天商业化很可能会是我国航天发展的下一个重要议题,这或许也会成为中美航天决战的关键因素。

参考资料: 《同样的航天零件,国产造价900万,美国仅需几百元?》--------科创中国 《中美航天技术仅相差12年?航天院士:真实差距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电子技术运用网 《喷薄欲出的中国航天经济》---------观察者网 《2025年中国有望开启太空旅行 商业航天迎来风口》--------封面新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